文档介绍:王昭君主题诗文演变中的文化意蕴探究摘要:王昭君主题诗文演变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本文主要抓住各个时期的特征,凸显出每一个时期王昭君的独特形象,借此找出王昭君主题诗文对历代社会文化映射的线索。汉代昭君故事的主流是福音,隋唐时期的昭君诗文表达了对个体的同情与关注,宋代表现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元代突出了民族矛盾,明清时期及近现代体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昭君故事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主题文史作品的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关键词:王昭君诗文文化意蕴王昭君故事源于西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和亲之事。此事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学不断地被世人拿来铺排演绎。近年来对昭君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有昭君故事的流变以及某一时期或某一体裁昭君作品主题思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昭君故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节与主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总体分析王昭君主题诗文反映历代社会文化意蕴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一、汉代昭君故事的主流是福音西汉焦延寿咏昭君的韵文是现存最早的咏昭君作品。“昭君守国,诸夏蒙德。异类既同,崇我王室”,“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1}。这两首诗比班固的《汉书》对昭君出塞的记载早六七十年,最早将昭君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2}。焦延寿之所以盛赞昭君出塞之行,是因其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使然。焦延寿是与昭君同时代之人,生活于汉武帝之后的昭、宣、元、成帝年间。当时的汉匈关系正是汉武帝武力征服匈奴之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元帝时期,由于之前武帝、宣帝对匈政策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之元帝时期匈奴内部的五单于争立造成的匈奴方面的政局不稳、力量薄弱,呼韩邪单于通过依附于汉朝并在汉朝帮助下最终统一了匈奴各部,因此使得这一时期的汉匈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状态。《易林》中这两首咏昭君的诗,作于昭君出塞的十二年后(成帝河平四年)王昭君第二个丈夫复株累单于来朝之时。焦延寿亲历了昭君出塞给汉匈和睦及国家的边境安定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其诗中有“昭君守国”“昭君是福”之说,把昭君看作捍卫国家的能臣良将,认为昭君出塞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守卫,是对国家的贡献,为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福祉。{3}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元帝纪》《匈奴传》两章对昭君事有简要记载,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文字。《汉书》中所记昭君事,表现出史家的客观态度,对王昭君的人物形象未作渲染。“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字昭君为阏氏。”{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昭君故事演绎出昭君怨昭君出塞后给胡汉人民带来了长久安宁,因此,世人揣测昭君是一位落雁美女,在宫中不得志才出塞和亲。因此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将昭君刻画成一位有传奇色彩的美女:“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此段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