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引言企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外部条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产权:动力机制内部条件企业治理结构:制衡机制企业管理: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企业文化——非正式制度制度决定行为。制度的重要性。正式制度企业竞争力一、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这么难?:计划体制市场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等级规则产权规则道德规则等级规则约束下(软预算约束)导致的短缺改革的实质:资源配置权从政府转向微观主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逻辑:产权明晰化是前提条件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关键是产权关系要明晰化。产权的功能:明确收益预期。经济活动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不同的产权制度,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案例一: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案例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排他性、可分性、可转让性、保护的有效性。理论难题: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下的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私人产权与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私有制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逻辑公有产权与市场失灵(“公地的悲剧”)但是,现有主流意识形态不支持私有化逻辑政治经济学:社会人假设下的整体主义阶级利益分析方法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公有制逻辑:“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逻辑国有企业改革的底线:必须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现有理论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在讨论公有制的存在性时运用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但政企完全分开,国有制就不再存在。,但所有权发生转让,国有制就消亡了例如,经理人的选择所面临的困难。国资委曾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职业经理人,结果效果并不理想,其背后原因还是政企不分问题。再例如,解除国有企业负担过重面临的困境,背后原因是国有产权的性质。以减负增效的改革为例。。深化国企改革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难以达到共识现有理论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在讨论公有制的存在性时运用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产权明晰化与市场经济的效率时运用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在讨论国有企业改革时存在巨大分歧“国进民退”:正方:08年后对国企的重点支持导致了国进民退反方:国有经济已经退无可退。产权关系明晰化:正方: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反方:这是“私有化”的代名词,是一个陷阱。国企并购重组:正方:有利于做强做大国企反方:强化垄断,走回头路国企高管限薪:正方:国企高管是组织任命的干部,理应限薪。反方:限薪将导致激励机制缺少,必将限制企业活力加强国企党的领导:正方:有利于保证国企的政治方向反方:必将强化对国企的行政干预民营资本入股央企:正方:有利于激活央企的经营机制反方: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及伤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症结是指导国企改革的理论方式严重的分化与冲突政评价国有企业价值多元化政府、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对国有企业的不同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垄断;企业亏损:经营者不努力。国有企业承担了超越一般企业的责任:利润率、提供公共品、社会负担、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安全等。多元目标的相互冲突条件下多方面不满意:政府(国资委)媒体、消费者、经营者等实际上,目前的国有企业的概念比较混乱国有企业的定位:是一个一般性企业还是特殊企业国有企业效率:宏观效率还是微观效率国有企业的目标:利润目标还是社会目标为什么“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混合所有制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在十四大就提出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出了产权多元化,提出来股份制或者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行政管理权、宏观调控权分开成立独立履行资产监管职能的国资委,:国有股的收益权资产经营公司::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制度创新意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