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智慧的光芒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
获取知识是人们普遍的追求,获取智慧更是。不少人以为,获取了知识,就是获取了智慧,但事情并非这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19世纪那个或敌或友皆慕其才华的德国艺术家克林格尔也说:你可以碰到上千个学者,但不一定碰上一个智者。他们在揭示的是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差距。
知识是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考证,可以传授,可以通过多年学习生涯积累,可以通过苦攻苦读获取。智慧却不能。知识可以通过学科、学历、学位来衡量,可以记录于档案,作为晋级晋职、提拔使用的标准,可以成为“芝麻开门”的敲门砖,作为进入更高阶层、跻身更高等级的垫脚石。智慧却无法做到。
知识虽然也在不断创新,但就大多数情况看,主要表现为复制。当今几乎所有国家的考核,都是在检验学子们归纳、复述已有知识的能力。当然归纳也可能包含创新,却很难说它就是创新本身。创新需要灵性和智慧。20世纪初以“新教育”闻名于世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哪怕拥有众多间接学问和外在公共经验,也并不能就此变得睿智,因为这些知识可能不但无助于智慧的增长,反而会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大师们的慧眼,已经超越了知识本身。
那么什么是智慧?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就狭义看,智慧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它不但与知识有关,更与知识的结构有关。它源于知识,更是对知识的超越。知识能够明白表述,智慧基本隐而不显。知识可以告诉我们何时睡眠最科学,睡多长时间最有效,智慧却可能在我们昏昏入睡的时刻,像暗夜中的闪电一样突然光顾我们大脑。不能及时捕捉这个稍纵即逝的不速之客,早晨醒来会发现它早已逃之夭夭。知识可以按步就班地由别人给予,智慧却不能。它往往来自瞬间的顿悟,只能靠自已找到。
就广义看,智慧包含着对现在和未来的体察,对生命和生活的透视。如一句格言所说:科学是整理过的知识,智慧是整理过的人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说:一切正义和德行都是智慧。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只是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智慧则指导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古希腊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人作为唯一能追问意义的动物,智慧成为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探寻和求解。
这种探寻和求解在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圣雄甘地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位印度民族领袖说有七种东西可以摧毁我们:不劳而获、昧心享乐、没有人格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宗教、没有原则的政治。概括得极具智慧。他以“非暴力不合作”领导印度人民解放斗争也是如此。无人怀疑他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的美德。但如同真理往前多迈一步就成谬误一样,当他把
“非暴力不合作”绝对化、作为解决世间一切矛盾、纷争、战争、屠杀的灵丹圣药之时,另一种谬误也相应产生。那些天天颂读《圣经》的殖民者从来不手软,12次将甘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