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5/10/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
近年来,透过网络流行语而凝固的事件与片段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俯卧撑”、“高富帅”、“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正能量”、“屌丝”、“Hold 住”等等的流行语,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作为舆情呈现和语言变异的指标,网络流行语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不确定多数的“面”的传播。这种传播模式在网络环境中仍然存在,但仅为一种已经不居主导地位的传播模式。原来在传统传媒上很难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介入网络的信息传播和意见传播流程后,有可能在虚拟空间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而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当传统的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不够畅通时,网络媒体的减压阀功能随之凸显,各种新媒体形态和渠道,成为网民宣泄的平台和方式。网民们采用自己****惯的话语尽情表达和发泄情绪,且通常伴随着热点事件引发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有意不成,无心而就
大多数网络热点事件并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媒体制作和催生的,而是始于网络。这是一种充分显示草根力量的传播现象。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使得传播的内容和话题一定程度上去中心化与去权威化。然而,至今尚没有公式化的学理能够确切地描述出流行语的形成路线图。大多数流行语的最早使用者,没有料到一个词句能够如此快速地流行起,很多人希望自己创造的话语能够流行,但成功的可能远比中彩票的概率低。流行语的形成,对绝大多数当事人来说来,往往是无心而就,有意不成。具体哪个流行语在生成过程中迅速走红,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则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文化的相互嵌入和互动。现实与历史的文化环境、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征以及网民的社会身份认同,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也有重要关联。网络语言的出现,本质上是人们深化交往的产物,这就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
“语言……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网络流行语表达的内涵,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网民表达意见,带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尤其在一些侵犯公众利益的事件中,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尤为激烈。网民在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中,谁都有可能成为蝴蝶翅膀的下一次扇动,不论是代表提案、微博发言、博客爆料、外媒报道、政策出台、社会调查,还是误读或虚假情报,都可能成为爆发批量新词语的导火索。若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不断渲染,某些网络流行语便得到扩张。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是表面化的,批判缺乏理性,如果陷入这类话语中,容易掩盖宏大问题和阻止人深入思考。这种话语的专断言说方式,总体上不应该成为构建公共舆论空间的语言常态。当然,对此也要作些具体分析。
网络流行语与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相对零散和碎片化,没有系统话语规则,超越了传统话语语言分析的和符号意义系统。比如“宅”的新义:“待在家里不出门而沉迷于某件事”;“奴”的新义:“称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
”,体现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等。以往的话语交流,主要在不同的文化圈和年龄段内呈现,交叉很少,话语冲突的感觉自然不强烈,,不断创新发展的传播形态和途径,将不同文化圈置于同一个大平台上呈现、交错,于是各文化圈内的话语得以充分展现、交流。
官方话语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