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话剧《我系香港人)中的象征手法.doc

格式:doc   大小:15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话剧《我系香港人)中的象征手法.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4/17 文件大小:1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话剧《我系香港人)中的象征手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话剧《我系香港人)中的象征手法-中学语文论文话剧《我系香港人)中的象征手法 胡读书《我系香港人》是杜国威和蔡锡昌合编的话剧,于1985年首演。它以“戏中戏”的形式简洁而生动展现了香港自1841年沦为殖民地以后直至“中英谈判”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及其间各阶段香港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剧作透过民间的视角来反应香港普通民众的“心声”,表达的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97回归背景下香港历史命运的忧虑,对香港和香港人的本土身份与主体意识的思考。剧作段落式的结构非常有助于片段式的故事情节的表达。剧中七个演员并没有固定的角色,除个别角色外也基本没有固定角色的台词,即不求塑造特定的人物性格。因此,剧作的重点不在描写某个具体的香港人,而在于表现作为群体的、普遍的香港人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身份的转变和各异的心声,“以片段式的叙事方法呈现和阐述香港百年的殖民历史,是对香港文化身份从质疑到确定的过程”。(梁燕丽:《试论香港话剧本土化的特征》)全剧十五场场戏就在历史的前进中徐徐展开。《我系香港人》在语言上,国语、英文和粤语方言相混杂,形式上,融入考试竞猜、流行歌曲等娱乐文化要素,使剧作显得港味浓郁。而剧作对香港历史沧桑的形象回顾及对现状与未来的思考,借象征手法得到了独特而有效的表达。《我系香港人》从第二场开始,随着人物C的叙述进入戏中戏,剧作通过C的太公太婆的生活经历,揭开了香港殖民的历史。太公太婆作为渔夫渔妇因偶然的原因来到香港,成为了香港居民。与我们在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中看到的类似,大清国的老百姓在主动或被动接受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之前都要被剪掉自己脑后的一根辫子。然而在这部戏中意味深长的是,“鬼佬”军官在割去渔夫那根辫子的同时,“作为补偿”,军官送给了他一条领带,而渔夫在接受领带之后,又“将领带翻到颈后,当作辫子用”。在这场辫子与领带的较量中,渔夫为了护住这根“pigtail”曾与军官拼命:“你想割我的辫子,我还有脸吗?我跟你拼了!”辫子曾是一些中国人心中的命根子,是受之于父母的东西,割了辫子就是要了他的命。但在辫子真正失去之后,渔夫和被割掉辫子的其他人们一样,也并没有像丢了魂一样哭天喊地。当军官给他那根代表西方文化的领带的时候,渔夫也是坦然接受,并接受了军官为他在码头找到的差事。有意思的是,渔夫竟然将这条领带当作了自己的新辫子,这说明对渔夫这一类大清国子民而言,无论他们在哪里,受谁统治,生活方式有何变化,学了多少外语,但从前的伦理纲常依旧,“鬼佬”还是“鬼佬”,对“鬼佬”的态度永远都是憎恨的。这样的认知系统和意识形态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迅速改变的。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了成功的“诀窍”——“适应环境,把握机会”,将戴在脑后的领带慢慢转到身前,装扮好自己,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成为了有名誉、有地位的香港绅士。从此,一些有着中国人面孔的人,抛弃了以辫子为身份象征的中国人的名头,逐渐变为了以领带为代表的与其宗主国意识形态相同的香港人。但身份无论如何转变,都无法改变他们的血统和面孔。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虽然这些香港人能获得个人利益和地位,但他们必须以服从殖民统治为前提。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仍旧是异己的低等级的人,尽管他们用的是RankXerox的器具,穿的是Pringle或者Burberry的衣服,用着MaryQuan的化妆品,有着与英国人一样的洋名字。但只要殖民者还在香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