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恙虫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
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我国东南沿海为高发区。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将本病传播给人。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日照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疫情高发区,7~10月为发病高峰期。我院2009年7~11月共收治32例典型病例。为让更多基层医护人员对恙虫病有进一步的认识,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现将该病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9年7~11月共收治32例持续高热的恙虫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8~72岁,平均(±)岁。全部病例均有野外作业史或活动史,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征;其并发症主要有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等。12例入院时已并发肺部感染,2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出现多器官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冷寒战、高热伴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
,协助医生尽早明确诊断
,门诊首次发现60%,40%的病例均为入院后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及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现,故仔细寻找焦痂或溃疡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的部分,溃疡一般不痛不痒,患者本人也不易觉察或即使是发现了也不重视;或溃疡发生在隐蔽处,患者羞于启齿而掩盖病情,延误诊治,如1例女性患者因为溃疡在会阴处,不好意思告诉医生,入院第4天护士在给患者翻身时发现,
××,中心覆以黑色焦痂。报告医生后,确诊为恙虫病合并多系统功能损害。经换用对本病有效的药物氯霉素治疗,15d后病愈出院。
,该病皮疹见于病程第4~6天,为暗红色斑丘疹,多为充血性,少数呈出血性,不痒,皮疹持续3~7d消退,可遗留少数色素沉着。本组皮疹检出率为61%,出疹日期为3~10d。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密切观察,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亦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佐证。本组中,1例患者因发热待查入院,以静注阿莫西林过敏就诊,但仔细观察发现皮疹虽分布广泛(遍及胸、腹、四肢、面部、嘴唇),但部分皮疹呈水疱型,而后结成黑色焦痂,考虑与一般阿莫西林过敏不同,报告医生后,确诊为恙虫病。故临床上应强调对不典型皮疹的观察与分析,避免误诊。
①注意热型改变,本病一般呈弛张热型,发热期为2~14d,。②降温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枕、冰帽、温水浴,慎用药物降温,因大多数患者粒细胞减少,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影响观察皮疹和诱发皮下出血。若无继发感染,对症治疗1~3d体温逐日下降,至病程第6天降至正常;但大多数患者由于就诊较晚,毒素在体内作用时间长,致使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热程亦长。3例热程达14d以上。
、焦痂的护理
皮疹、焦痂若无继发感染,不需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擦破皮肤,可自愈。若继发感染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