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陶公山忻氏的故事.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公山忻氏的故事.doc

上传人:ayst8776 2019/4/1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公山忻氏的故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陶公山忻氏,据家谱上说,最早的祖先是在福建南安,所以后来在陶公山建了一座桥就命名为“南安桥”,以表示不忘祖居。但正式可以看到记录的是在家谱上有一位祖先叫忻都,而在元代历史上也有两位在鄞县和定海做过县官的人叫忻都。家谱上的忻都后来在定海金塘岛定居养老,那是因为他在定海做官时爱上了金塘岛的风景,所以他留了下来,而他的子孙,却有留下的,也有回福建老家的。可以说,那时的忻家人应该算是福建人。据家谱记载,到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时,驻金塘岛的居民都被命令要入关,于是忻都的长子忻敬宗回了福建,据说是回去袭职的,不知有什么职务由他去继袭。但次子忻睦宗迁居到了定海城中的车苏巷居住。到了忻都的曾孙(忻睦宗之孙)忻仲仁时,开始从定海的岛上迁居到宁波的大陆上,那时可能住在镇海的小港,娶的是小港的周家女儿为妻,死后也葬在小港。而忻仲仁的兄长忻孟仁则迁到台州,可能是临海、天台忻氏的祖先之一。忻仲仁的弟弟忻季仁也因服军役回到了福建。后来忻仲仁的孙子忻福,因娶了梅墟的魏家女为妻,可能又迁居到了梅墟,尽管他死后也葬在小港。但他的儿子葬在梅墟,就说明忻家后来是居住在梅墟了。在这时,忻福的弟弟忻祉却迁居到了德清,成了德清忻氏的祖先之一。忻福的孙子忻胜道,虽然他死后也葬在梅墟,但家谱中却记载他迁居过陶公山,估计那时他居住的时间不长,所以后来家谱中不把他当作陶公山始迁祖,而只把他的曾孙忻颛当作陶公山始迁祖。而当忻胜道的孙子忻城娶新盐场的俞家女为妻后,忻城的次子忻顗也娶新盐场的俞家女为妻,他们父子两代都娶新盐场的俞家女为妻,据此,也可推测在长子忻颛迁居陶公山之前,他和他的父亲住过新盐场。当忻颛(端一公)迁居陶公山后,他的弟弟忻顗(端二公)却又迁去了定海金塘岛墩头王定居,现在,我们没看见定海忻氏端二公的家谱,所以不知道端二公的后代是否还在定海居住?但据定海县志记载,定海忻氏是从宁波陶公山迁去的,难道真的没有调查出其他忻氏老谱中的后代吗?自从忻颛(端一公)迁居陶公山的时间,家谱中并无记录,据推测那应是在明代正统年间,当时他应已成年,二十岁左右,已有一位陈氏夫人,而据当时家谱记录,他的曾祖父忻胜道也是位长寿老人,从1370年活到1437年,在当时活了67岁确实也是老寿星了,那时的忻氏家族也是四世同堂。据家谱记载,忻颛(端一公)于1435年生下四子忻尹观,这是有疑点的,因为据家谱记载那时忻颛(端一公)才十一岁,不可能结婚生子,家谱中也认为因嘉靖八年因灾失谱,在记录上有紊乱,但因无本可据,也只好先据传说记下来了。因此忻颛(端一公)的生年是需要重新考证的。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的是∶陶公山忻氏的家谱由于嘉靖八年受灾,失去了早年的准确史料,在编年表时是没有明确证据的。但到了忻颛(端一公)于1435年生下四子忻尹观后的谱表应是详细而不大有误的了,因为嘉靖八年(1529年)受灾时,忻氏家族在陶公山定居才三代,离1435年四子忻尹观诞生不满一百年,家族中记录这几代人的经历还不难,陶公山忻氏四个房派中的房祖虽都已去世,但忻顗(端二公)的长子忻尹尚还在,据家谱记有他的生卒年,可知忻顗(端二公)父子去定海后和陶公山忻氏还是有来往的,所以才记录清晰。由此也可知,陶公山忻氏在嘉靖八年失谱后重修的家谱是可靠的。也就是说,陶公山忻氏自尹字辈第一代开始一直到之字辈第二十代人的辈份排列记录是完整的。只是由于这五十年来,陶公山忻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