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生献革命,魂萦括苍山周丕振同志是括苍游击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括苍游击支队支队长等职。早在20世纪40年代,周丕振在括苍地区打游击时,已是一位名扬四方的传奇式英雄,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周司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丕振率领部队历经大小百余战,转战瓯江两岸、括苍山麓,先后解放玉环、乐清、温岭、黄岩等县城,为括苍地区和浙南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投笔依剑显锋芒 1917年11月,周丕振出生在乐清县山面乡泽基村。少年时期放过牛,种过地,当过学徒。后来,考上了瓯海中学。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使周丕振深受教育。他参与了温州学生声援“一二・九”运动,参加了拆毁“东洋堂”的斗争,此举成为他走向革命的起点。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周丕振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下半年,乐清成立了战时青年服务团,周丕振担任该团虹桥办事处主任。他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经常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38年8月,经余秉刚介绍,周丕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周丕振进入政工队,他组织开办各种学习班向大家宣讲革命的道理,积极培养和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40年10月,台属特委书记刘清扬派周丕振到新四军东南党校学习。到达安徽歙县后,由于形势紧张,新四军东南党校停办,周丕振留在了新四军,被编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四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 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向北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8万余人围攻。周丕振所在的教导总队政治队跟随新四军军部一起行动,与顽军激战了六七天。1月14日,周丕振等几十名战士突围出来后,在石井坑又遭到包围,粮食吃光了,子弹也打完了,不少同志壮烈牺牲。当周丕振和两位战友撤到山坑小溪边时,又被一股顽军包围。周丕振等3人不幸被俘,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周丕振和战友们始终坚贞不屈,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当他看到有一些战友被反动派残酷枪杀时,心想与其坐而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他时刻准备着逃跑。有一天,他发现操场角落的厕所,紧挨着铁丝网,粪坑后有一条排水沟,经过铁丝网底部直通外面。由于沟里长满了杂草,很难发现这是一条可以通过人的沟洞。他不动声色,等待着逃跑的时机。一天晚饭后,天空下起了毛毛雨,周丕振心想逃跑的机会来了。他偷偷地拉了同囚室的朱一明,两人走到笼子前,慢慢地从沟洞里爬出去,在夜幕的掩护下,弓着身子飞快地钻进一片树林,终于成功越狱。时值寒冬,一路上不仅随时有遭到顽军逮捕的危险,而且随时有饿死、冻死、病倒的可能。他和朱一明身无分文,一路上睡山坑荒野,食野果、偷番薯充饥。身上唯一值钱的一件衬衣和一根皮带也用来换了饭吃,一路乞讨,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乐清。周丕振凭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转战浙南威名扬周丕振回到故乡后,找到组织,向组织汇报了自己在皖南事变中被俘,被囚上饶集中营和冒险出逃的经历。台属特委书记刘清扬和邱清华等人结合周丕振去皖南前在乐清工作的突出表现,认为其可以信任,并决定任命其为特委秘书,负责生活和保卫工作。 1942年5月,乐清党组织划归浙南特委领导,台属特委机关迁回台州,周丕振留在乐清工作,成为一名重要骨干。乐清党组织派他到永嘉罗家寮村,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创建新区工作。周丕振利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