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刍议“乡村混混.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刍议“乡村混混.doc

上传人:rita291961 2019/4/1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刍议“乡村混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刍议“乡村混混”【摘要】乡村混混即乡村社会中某一群体,他们不能融入正常的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之中,而是或违反生活于其中的乡土社会的基本准则与价值观念,或在城乡社会生活秩序的夹缝中生存,其越轨行为包括违法犯罪或伤风败俗之行,这些行为对乡村传统秩序产生腐蚀性的破坏作用,造成乡村社会的“灰色化”变迁。文章对乡村混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乡村混混;乡村权力一、何谓“乡村混混”中国历史中,从来不缺乏流氓混混,乡村混混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存在,其历史称呼亦有“溜子”、“流子”、“烂人”等。乡村混混即乡村社会中某一群体,他们不能融入正常的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之中,而是或违反生活于其中的乡土社会的基本准则与价值观念,或在城乡社会生活秩序的夹缝中生存,其越轨行为包括违法犯罪或伤风败俗之行,这些行为对乡村传统秩序产生腐蚀性的破坏作用,造成乡村社会的“灰色化”变迁。陈柏峰在研究两湖地区的混混时,曾对不同时期的混混进行过代际区分。1980年代初期乡村江湖中出现过一波“顽孩子”,这批“顽孩子”有深厚的村庄地缘观念,有争勇斗狠、名气至上的英雄主义情结,有利益无涉的江湖义气,当然还有种种违法的行为。随着刑事犯罪的飚升,1983年国家开始了对混混的严打。但是严打并没有使混混绝迹,几年之后新一代混混开始打拼他们的乡村江湖。不同于“顽孩子”,80年代末以来的混混将注意力放在了通过暴力谋取实际利益上,团伙亦是围绕着非法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他们好勇斗狠,或投机或依赖暴力和暴力威胁进行“原始积累”。新一代的混混即使成年之后,也不再退出混混江湖,而是继续在江湖的利益中厮杀。二、“乡村混混”的诞生 1980年代,农村再次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分田到户,人民公社土地制度就此终结。朴实的农民被土地束缚住了思维,观念仍然停留在前现代,恪守着用心种田的古训,以图全家的温饱富足。即使是有头脑的农民,想的也不过是在村委中任上一官半职,成为“公家人”,在村里“说话管事”。走南闯北地做买卖在农民看来是一种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的行为,而且这些买卖人四处流窜,东奔西走,不正经,不体面。但是,在乡村混混眼中,买卖能更快地实现资金的快速积累。于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混混们成为乡村中的第一批弄潮儿。他们依靠自己的好斗与狡诈赚取第一桶金。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也更加开阔。通过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暴力傍身的混混手中逐渐掌握起了丰厚的经济资本。但是,在乡村社会的农民眼里,他们至多只是“经济能人”、甚至是“不可救药地失落的一代人”。“乡村混混”,就这样以一种不体面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三、“乡村混混”的地位:从边缘到中心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应对这场财政危机,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实行分税制改革,寻求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为混混成为村庄秩序的结构性力量提供了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行走在乡村边缘的混混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被地方各级政府广泛采用,逐级效仿。压力型体制下财政包干导致乡镇政府面临生存危机。另一方面,分税制改革对乡镇财政实行的仍是“软预算约束”,预算外收入凭借着“谁收取谁使用”原则使其成为缓解县乡财政危机的主要途径。层层下压的“政治承包制”下,迫使权力最小责任最多的乡镇必须对农民伸手了。在面对沉重的税收时,老实憨厚的农民会采取各种方式和策略来抗税、逃税。农民并不惧怕“有底线”的乡村干部,却不敢直面“道”上的混混,最终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