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是李镇西老师17节课的课堂实录集,虽然我从来没有听过李老师的课,但是通过这本书详尽的课堂内容实录,以及李老师的教学反思,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一堂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之中。17篇课堂实录,遵循着简单、朴素的“流程”——先是让学生一起学习字词;然后是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接着是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最后是老师谈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享。如此“随意”,如此“朴素”,如此“简单”,没有技巧,没有模式,应该是人人可学的了,可事实远非如此。表面上很容易“学到手”的李镇西的课堂,其实暗含玄机,“李镇西老师的课堂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加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钱梦龙语)自然的东西是难模仿的,他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临场应变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课堂不容易模仿,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读了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一、超前的新课程理念   李老师认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他主张,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也在努力地去实践。但是李老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了。在教学中,李老师都是遵循着学生提问,集体答疑,教师提问这样的流程。在他看来,凡是能提出问题或提出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时,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同学:“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题,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今天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他不赞成齐读,认为朗读时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了理解的烙印。他还鼓励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孔乙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的课堂中,我也尽量避免学生千篇一律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二、学生高于一切   李镇西老师从来不愿意把课堂当作表演,在他看来,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学的地方,而不应该为了展现自己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在教学《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如果想要“演戏”,让这节课“完美”是很容易的,但是李老师没有这么做,在课堂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