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孩子劳动性格比.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孩子劳动性格比.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4/19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孩子劳动性格比.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西方孩子劳动的比较08-5-3017:21  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作者:(未署名)作者:桐乡实验幼儿园2007-11-1918:52:30王老师在家教4岁多的女儿洗碗,街坊许阿姨来串门,惊讶地说:“孩子这么小就洗碗呀!我可不让我们家的大宝做这些事情。”王老师说:“小孩子做些家务事有好处的。”许阿姨不屑地说:“会干活有什么出息,瞧我干了一辈子的活,现在下岗了。我可不能让大宝像我一样,有干活的时间,不如学认字、算术……”。许阿姨的话有相当的代表性,其结果是我国孩子的劳动每况愈下。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做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项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衣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的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给洗手绢的占66%,给穿衣服的占59%。显然,西方国家孩子的劳动远比我国的孩子多,难道西方国家的家长爱孩子不如我国的家长吗?应该不是的,那是出于什么考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斯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跟踪研究的结果很发人深思,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这项调查结果不是偶然的,是有道理的,因为劳动对孩子良性的发展与成长,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劳动有利于孩子心灵手巧,爱干活、会干活的人多具有这个优势;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促使孩子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孩子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可见此项调查是顺理成章的,用事实有力地彰显了这些道理。中西对比:-7-1517:30:29朋友从美国归,见家人追着喂孩子,旋即感叹中美吃饭之差异:国人对孩子的深爱,往往具体化为“吃”。从代嚼口哺,到勺筷并施,再到追赶喂饭,就为孩子多吃一点,全然不顾孩子感受。而美国孩子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想吃啥就选啥。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其家长决不会像我等,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看似吃饭小细节,却隐含着中西家庭教育的大差异。西方把孩子看成平等的主体,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重视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惯事事“越俎代庖”,注重以经验教育包办孩子。两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也必然迥然各异:美国孩子最爱说“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最爱说“我听话,我是好孩子”。别让孩子输在餐桌上,放手让孩子抉择。孩子完全可以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是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