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鼓浪屿景点介绍.doc

格式:doc   大小:89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鼓浪屿景点介绍.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4/19 文件大小:89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鼓浪屿景点介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南隅,,,隔6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相望。宋时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更名为“鼓浪屿”。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誉,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处处鸟语花香,宛如一颗璀璨的“海上明珠”,镶嵌在厦门海湾的碧海绿波之中。鼓浪屿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中,脱颖而出,位居“中国最美城区”榜首,2006年入选“外国人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鼓浪屿周边海域为厦门港主要部分,紧临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与金门列岛隔海相望。岛上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海底世界、鼓浪石、天然海滨浴场等。登高远眺,鼓浪屿全景及周边美景尽收眼底,素有“不游鼓浪屿,枉费厦门行”之说。日光岩日光岩是鼓浪屿的龙头景点,包括日光岩和琴园两部分。日光岩顶峰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耸立,成为厦门的象征。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屯兵于此,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景区奇石叠磊,洞壑天成,海浪拍岸,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富有亚热带浪漫气息。拥有“一片瓦”、“鹭江龙窟”、“古避暑洞”、“龙头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胜景。历代文人石刻题咏甚多,为名岩增添古风异彩。攀天梯,登临极顶,鼓浪屿、厦门、大担、小担诸岛尽收眼底。琴园通过缆车与日光岩相连,以现代游乐项目为主,有“百鸟园”、“电影院”、“英雄园”等,与日光岩自然景观形成动与静、今与古的有机结合。菽庄花园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岛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园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花园,1951年林尔嘉在台湾病逝后,其夫人将菽庄花园捐献给厦门市政府,后辟为公园。菽庄花园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全园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大部分,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鸥飞翔的雄浑壮观,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皓月园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皓月园园名取自郑成功诗句“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帷”,它是厦门市政府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修建的纪念园。郑成功巨型石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它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如今,覆鼎岩上临海顶天立地的郑成功雕像成为园中的主体建筑,它也是中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雕像。园内青铜大型群像浮雕,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皓月园景色迷人,明代建筑特色与海滨的沙鸥、树木、海景山色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拥有来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鱼类350多种一万多尾,是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海洋水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海洋水族馆。厦门海底世界拥有2项世界之最,一个是海底世界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世界最大的章鱼雕,高6米、,设计独特、张牙舞爪;另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抹香鲸标本,,,重46吨,目前保存于抹香鲸标本馆。海底世界主要由海洋馆、企鹅淡水鱼馆、抹香鲸标本馆、海豚馆4个区域组成。海洋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的独特鱼类,主要是巨鲨、巨型石斑、珊瑚礁鱼类、巨型苏眉等。企鹅淡水鱼馆分为企鹅馆和淡水鱼区。企鹅馆有原产于秘鲁的洪氏环企鹅及斑嘴环企鹅,憨态可掬又活泼可爱。淡水鱼区鱼类奇特,有鲟鱼、鳇鱼、锯鳐等。抹香鲸标本馆保存着2000年厦门海域搁浅的死亡抹香鲸,是世界最大的抹香鲸个体,现已制作成标本。馆内通过大量图片及说明来介绍抹香鲸的生活****性,使游客对鲸豚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海豚馆包括观赏池、表现池和休息池以及海豚生活区。馆内设有观赏窗,游人不仅能够近距离观赏海豚在水中的情况,而且可以尽情地欣赏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鼓浪石鼓浪石是屹立在小岛西南海滩上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每当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便会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就称它“鼓浪石”。巨崖上的题刻——“鼓浪洞天”是明朝万历元年丁一中所写的;“鹭江第一”则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诚所书,点出日光岩是厦门第一胜景;“天风海涛”是民国四年许世英所写,恰到好处指出日光岩的特点。古避暑洞古避暑洞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上面“古避暑洞”四个字是清末台湾文人施士洁题写的。石洞明亮干燥、通风清爽。穿过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撑起细细腰骨,把岩石当作凉台,名叫“伞亭”可供游客遮阳避雨。旁边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