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囚绿记》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囚绿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4/19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囚绿记》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学****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教学重难点1、学****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2、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题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在日寇酷刑之下,宁死不屈。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二、文学常识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四、讲析课文1、寻绿。(1-4段)(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