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 NO: 20111794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r. Philosophy
The study on Moral Subjectivity of
Wang Yangming’s mental outlook
system
Candidate: Chen Yuanyuan
Supervisor: Prof. Li Zhenga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Doctor of Philosophy
Specialty: Chinese Philosophy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 2014
摘要
摘要
该论文从“道德主体性”这一视角来透视阳明心学,道德主体性是认识论产生以后
历代哲人所关注的重要哲学问题,关于自我的个体性意识,早在先秦就已露端倪:孔
子提出“为仁由己”,孟子在道德实践问题上主张人贵自知自觉,杨朱提倡“为我”,“杨
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的“为我”强调的就是个体性。到了陆王,
主体性问题较为凸显,陆九渊高扬个体的意志,在其后学中,个体性受到了更多关注,
他的弟子杨简由强调个体性进一步向唯我论发展,将自我视为第一原理。元代的吴澄
过分突出自我的地位,肯定道物皆存在于心,认为自我之心同时就是万物的主宰;在
历史上,董仲舒的道德纲常说以及程朱将道德的合法性放置于外在天理的做法,都极
大地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性价值,人们在神圣化、程式化的道德说教下,个体的主动性
受到了空前压制,《明史》记载了当时的真实境况,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四书、五经为考
试内容后,“人之所言者,以求诸语录”的教条之风大为盛行。阳明作为道德哲学家,
认为道德并非来自于外界,“向善”是人先天本具的潜能,他承接起孟子的“良知良能”
说,高扬良知自由,张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人人皆可成。在当时的背景下,阳明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提出,就既是对历史上曾重视个体能动性和自我价值的火花的承袭,
又是对程朱理学笼罩下压制个体自我的抗议,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当世伦理无疑具有重
要意义。
阳明心学研究蕴藏着许多新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视域下,要研究的问题也日
渐其多,但道德主体性的研究还不够充足,专门研究阳明心学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文献尚
不多见,该文对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或解读,是一项具有丰富文献意义的创新工作,
对于深化阳明心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阳明心学的提出有其独特的社会渊源,但
时过境迁,当今之世心学教法是否已经过时,是否仍然适用,是否可以作为构建当代道
德的思想资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阳明心学作一系统的解读和整理。王
学融汇了多家学说之理念,对儒释道墨或批判或吸收,由此也与诸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对王学的分析中,横向比较诸家理论有助于分析鉴别各理论的独特与优势,从而促进
理论研究的进展。此外,该文还进一步了说明心学纲领“四句教”法所蕴涵的一般哲学
意义,诠释其中的哲学问题,努力将相对抽象的教法变得清晰。
I
摘要
该课题虽然立足于王阳明,以梳理、分析阳明的思想为主,但其间涉及先秦诸家及
宋明理学家思想的内容亦为数不少。这样一来,对经典的挖掘也是十分必要的。由此也
决定了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但该文不特别涉及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产生的社会
生活土壤,而较多注意此思想本身的逻辑结构,使心学道德主体性的内容更为显豁,更
有一贯性。该文试图采用古代文本和现代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来发掘道德主体性对解决现
代道德问题的有益因素。在解读内容上侧重于从今天的具体境遇中理解文本,沟通过去
和现在,主要挖掘心学中的道德内核;在解读方式上,主要针对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困境,
对阳明的相关思想进行道德意义上的解读,努力把阳明的心学智慧融进现代生活,以寻
求对读者有启迪的思想资源。
该论文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侧重于心性精微处的体
验和修养功夫的论辩。论文共 7 章。第 1 章,引言,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性介绍。首先
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选题意义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其次,对阳明道德主体性思
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明确了本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后,介绍本课题
的主要研究方法、基本思路、结构安排、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 2 章,道德主体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