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庶民的呐喊与激情香港电影,犹如香港这个城市,也是靠许多人赤手空拳打造而成。香港神话,白手兴家是主题。今日许多小康大富,当年匍匐在后海湾畔(指今日深圳福田蛇口一带),等着潮水把他们带到香港时,身上可能连条裤头带(广东话说人穷。没裤带,裤子随时掉下来,会很丢人)都没有。几十年后。城市在他们推动下,或者城市把他们推动,推到今日的繁华境界。他们都喜欢对后人说:看,当年真是赤手空拳的呀! 打出名堂赤手空拳,是有它的象征说法,香港电影,犹如香港这个城市,也是靠许多人赤手空拳打造而成。那时候的香港是个劳工密集型的社会。大量人口突然涌入,大家都困难,但错有错着。有了足够的劳动力让香港可以发展轻工业,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有机会,胼手胝足,为自己,为城市,打造一个世界。电影金像奖今年颁发终生成就奖给刘家良,师傅缅怀当日,都强调自己怎样一手一脚,靠赤手空拳的功夫,为香港电影打出名堂。香港电影由哭哭啼啼的粤语片,载歌载舞的国语片,转型到身水身汗的功夫片,是有它的时代意义。许冠文自己导演第一部片《鬼马双星》(1975)时介绍许冠杰出场,就拍阿Sam幻想自己是李小龙,打功夫一样,耍出蛇形刁手,虎鹤双形,把排山倒海汹涌而至的汽水樽里的吸管拔走。那真是香港电影对当年人生最写实的反映。那时候,你有理由相信,工厂里的精壮青年,抓住机器把手反复同一动作来回拉动时,只好幻想自己像刘家辉一样在少林三十六房与木桩练推手。抬着沉重的木箱,脚步不稳地把货物由这儿搬往那儿时,当然就以为自己像成龙一样是在玩醉拳。电影就不过有这种人生价值:提供幻想,娱乐大家,让生活工作辛苦沉闷时自我开解。香港电影木人巷那时候香港电影与观众最能直接对话。也是在那时候,香港电影有它独特的周六午夜场。那年代,录像带还未面世,电视还未抢走电影院的观众,电影院还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部电影,在首轮影院上映过,会到二轮影院上映,然后又会回到首轮影院的五点半钟场,用更便宜的价钱,吸引放工下班后的蓝领白领。那个时段叫做工余场。至于当年怎么五点钟就可以放工,就要另文解释,这里只好略过。工余场之后,还会排到星期日早上十点半的周日早场。而那时候竟然有人可以在礼拜天一早起床去看部旧片也要另文研究,这儿就不深入了。但这些非正场时段,都不及周六晚十一点半的午夜场重要,那一夜,是香港电影的公投夜,那一场,是香港电影的考试场,每部香港电影都要通过的木人巷,香港电影的窄门,不是人人永生。除了美国cult片死硬fanns放映场,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这样的电影放映文化经验,嘈吵,热闹,混乱,残忍。没看过午夜场,你不会知道香港电影是怎样提炼出来的。黑夜的呐喊与激情那时候香港每有新片推出,都会在正式上映前一个星期的周六午夜场公映,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