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魔幻迷城泉州在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当下,泉州呈现给世人的,是她那谜一样的魔幻气质:现代开化与传统坚持的对立统一,最显性的表征,便是这开拓进取、流金淌银的城市中古老的建筑遗存比比皆是。泉州这座自古便因面海地势而得开化之先的蔚蓝城市,一直与其顽强伴生的,是她内里对“古老”与“传统”的坚持。双石塔,与原生态西街的休戚相关“东西双石塔,南北一长街”――人们爱用董必武老人这句话扼要地概括泉州。泉州必去无疑的地方便是开元寺的东西石塔。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原本以为是像很多旅途经验一样,直奔既定的景点进门细细观赏便是,但当从中山路钟楼往西拐入西街的时候,我竟呆住了。西街一派原生态景象,旧楼的容颜直面青天,没有丝毫的粉饰,如若不是半空中耸起的双塔,我一定会怀疑走错了路。著名景观的周遭多会被整饬一新,但在标志泉州形象的双石塔周围,首先看到的是与石塔和古刹十分匹配的街区旧景。偶尔出现的小片段骑楼,繁复的雕花装饰显出主人当年的显赫,而今已是繁华逝去,屋宇颓老。更多连片街巷,则在阳光下安静地上演着寻常生活。朝双石塔方向走去,依次路过公婆巷青龙巷,旧驿馆巷……双石塔就这样在一片旧居老巷中慢慢向我移近。此刻我才顿悟,去观赏这样历久弥坚的古石塔,行进中渐渐堆叠而至的沧桑感,或许是最好的心绪储备。双石塔在阳光下清晰呈现着材质和建筑肌理。陈旧的颜色,从骨子里透出时间与风霜侵蚀下的历史感,厚重,苍凉。西街成街约在公元714年(约唐开元年间),而双石塔所在的开元寺则建于公元686年,东塔和西塔分别建成于公元865年,916年。历史长河中,古街,古刹和古塔静默相伴了逾千年。双塔东西对峙,站在西街由东往西或者由西往东,看苍穹之下双塔如何在古街上透视变化,远近、大小、高低,各种配比都是罕见的画面。而当画面中不时闯入三五行人,石塔便仿佛生动起来。由古及今地屹立,它们就是这样站立俯瞰着城中人事变迁、世事沉浮。一千年,是怎样的坚持?眼前的石塔本身就是最好的注释。石塔原为木塔,后改建为石塔。建成后的700多年间,经受了长期风雨侵袭和多次地震摇撼的考验,依然巍巍并峙,未见丝毫倾斜变形。东塔、西塔的型制外观相似,都是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两座塔东西相距约200米,这使它们看上去几乎一样高。行至近前细看塔身,始知东塔取名镇国塔,西塔则名仁寿塔。塔身每层各面都有高与人齐的石刻佛像两尊,每层十六尊,全塔五层共八十尊,刻工神形兼备,异常精美,刻像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仰望石塔,全部石料为花冈石,而建筑形式却又完全仿照木制结构,这是双塔颇具特色处。从底层到塔顶、梁、柱、椽、拱、斗、檐瓦、戗角、门壁、都严丝合缝,让人叫绝。而更为惊叹的是塔檐,檐口成弧形仰翘向天,像猛禽展翅,使塔身更加陡峭,更显雄壮。每―个塔檐的翘角下都悬挂一个小铜钟,全塔五层檐共悬四十个,微风吹过,叮当作响,使雄浑厚重的巨石塔发出清越灵动的声响。正当自己看得出神时,猛然警醒,这些工艺都是在硕大、坚硬、沉重的石料上实现的。心中的那份崇敬,除了对年代久远的慨叹,更增添了对精湛工艺的叹服! 清净寺,让人热泪盈眶的建筑立于清净寺门前,几乎不敢相信,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横亘于门前的涂门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是旧名,而街道的面貌却已是明快的当代风格。而清净寺,则一如她的名字,在当街闹市却清净得有点出类拔萃的孤高。站在热闹非凡的畅达主干道上,体味闹与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