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催动创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人本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博爱小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九五期间,我们承担了省规划课题《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的研究,期望营造一个和谐协调、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使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去实施教育活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得学校教育的理念与行为得以初步变化,初步构建了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沟通、交流的教学人文化环境。但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如何有机统一融合,学校教育如何依靠人本精神对学习过程与资源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以博爱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针对小学教育和管理中较为突出的刚性化、强制性倾向,将刚性与柔性,强制与自主、封闭与开放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如何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博爱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2001年,我校借学校校名与“博爱”一词的独特姻缘,确立了《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催动创新》的课题研究方案,并于同年5月通过了由省教科所主持的专家论证,于12月正式立项成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并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2003年,学校由原来的“博爱路小学”更名为“博爱小学”。学校的名称的变化,用博爱直接命名,宣示我们正努力使“博爱”成为学校的伦理,成为学校的文化,成为学校的品质。二、概念界说博爱。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看:博爱是在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都要求人以一种友好、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在和人相处时有权要求别人能尊重自己,表现出对自己的爱,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从整体生命所包含的各方面内容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博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面对灿烂的生命,教师必须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差异性和多样性,对每个学生倾注发自内心的精神之爱。我们在关注情感同时,还关注智慧与理性。具体而言,从作为学校理念的博爱概念来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加以解读:1、热爱家园。家园是我们生活的真实环境,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家园,将有助于养成学生对待周围世界和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我们应从小就注意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养成他对待周围环境、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良好态度。热爱家园既是博爱理念的内容,也是一种养成学生博爱观念的教育方式,这是与学生真实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密切关联着的内容及教育方式,因而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也会更为有效。2、呵护生态。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对于大自然,我们也应善待它,否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近年来,人们在发展经济、开掘大自然蕴藏的财富时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结果导致自身生存的环境恶化,酸雨不断,臭氧层破坏等。但这些也不能像罗马俱乐部的报告那样悲观,不能因此而持一种消极的发展观。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开发自然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时保持和自然的一种友好关系。我们将博爱概念扩展到对自然生态的呵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呵护自然,就是要和自然中的一切和睦相处,真正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呵护自然界的其他生命,而不能以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其他生命体。3、宽容他人。宽容他人是博爱理念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宽容并不只是意味着对他人的怜悯,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看待他人,而是首先基于对他人的理解,包括对他人的信念、信仰、行为习惯、处事方式等的尊重,不仅以换位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及他人,而且也能以多元的方式来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这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与自己不同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时,主体不是对他者采取压制、抵触、反对的态度,也不是迁就他人;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将这些不同和差异纳入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之中,通过和这些不同观点、意见、信仰与价值观的交互作用,从而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双重改变。4、精彩自我。精彩自我一方面是博爱理念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个体不断努力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而不断采取的行动。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理念办学,就是要把我们对于博爱的理解,变成我们办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把博爱理念贯穿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用博爱催动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获得“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时,他们的思维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而博爱正是形成“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强大氛围。当然,我们所说的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地去搞科学发明,也不是单纯地创造思维、创造技法训练或小制作、小发明。只要学生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对他本人(而无须对他人和社会)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富有价值的,就是创新。用博爱催动创新,体现了博爱不仅关注情感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