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琵琶行并序》教案述评.doc

格式:doc   大小:153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琵琶行并序》教案述评.doc

上传人:小点 2019/4/22 文件大小:1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琵琶行并序》教案述评.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琵琶行并序》教案述评摘要:《琵琶行并序》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梳理了10个案例(包括教案设计和ppt课件),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问题这三个方面对《琵琶行并序》在课堂教学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关键字: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思考述评一、教学目标及重点(一)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来说,对于《琵琶行并序》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点:、创作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教案8、9)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教案1、3、4、7、8、9)品味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及悲剧美。(教案2、教案3、教案5、教案7、教案8、教案9)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教案2、4、5、7)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案5)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教案8),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教案2)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案2、教案4、教案7)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教案6),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教案3)以文中“同是”为突破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作者和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基础。(教案6)(二)重难点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教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侧重点:,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教案1、教案7),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教案1、教案2、教案3、教案5、教案7、教案8、教案9)、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教案1、教案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教案2、教、教案8、教案9)(教案6)评析:所选教案对于这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诗歌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等几个方面。而对于重难点则主要放在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诗歌主旨的理解上。对于《琵琶行》这首叙事诗来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是合理的。但是同时也存在问题,如:,很多教师过多的忽视了诵读的作用。我们看到,在所选教案的设计中,有把字词作为重点的、有把主题作为重点的、有把语言艺术作为重点的。虽然有将诵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的,但是在分析具体问题(如诗歌主旨、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等)时却忽略了诵读的作用。事实上借助诗歌这种韵文形式其本身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多教案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都有四五个之多,有些甚至超过五个。同时有些教案对于重难点和一般目标没有区分。而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直接导入、开门见山(教案1、教案7)(2)以故事导入(教案8)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被贬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遇到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这首著名的诗歌(3)以音乐配相关诗词导入(教案2、教案3、教案5、教案6、教案9、教案10)播放符合课文整体风格的音乐,并以相关的诗词为引导入到正式的讲授内容。可以是作者白居易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可以是别人所作的介绍白居易本人的诗作。评析:导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可以直接切入主题,间接引入式的则可以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过,从导入的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的效果。所以说一个好的导入是可以喝课堂的整体风格匹配并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学****兴趣的。在所选案例之中,教案4在导入方面最有特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