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究员工幸福感满意度测量研究论文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从传统经济学发展到新经济学。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增加人的幸福,即幸福经济学。在新经济学的背景下,有关幸福经济的研究融合了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
幸福经济学衡量的方面有人的主观幸福感,员工的工作幸福度,甚至社会的幸福指数。其中,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是将幸福指数引入到微观的企业中,描述个人工作中所享受到的工作本身、薪资福利、事业发展、文化修养、环境熏陶和同事友情等方面的愉悦之情的程度。但由于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异常复杂,不仅包含了客观存在的因素,还有人的主观因素,以至衡量的方法和结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
另外,各国学者对工作幸福感现有的衡量方法各不相同,而每种方法测量出的结果是否一致,这还没有一个定论。因此,对幸福的衡量或测量成为幸福感研究的最大难点。本文通过对有关幸福感测量文献的梳理和实证检验,试图从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研究。
二、文献综述
人们在工作中要付出劳动并且频繁地处于压力状态,但是工作又能满足人们的各层级需求:生存、社交、尊重、自我成就感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当代学者把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各种测量方法。
虽然基于问卷的主观幸福测量方法不宣称自己是客观的,但它却力求对生活的全部层面进行全面的评估[3]。一般认为,把单项问题量表作为测量整体幸福感的工具还是具有一定效用的。但单个项目的测量同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无法攻克的缺陷。运用访谈法或多项问题问卷法对幸福感进行测量,能使对幸福感的理解更加深入以及促进幸福感理论的发展。对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某些问题来说,一个针对性强的问卷就能够达到目的。这种方法要充分考虑被试所受影响因素,同时要进行科学的抽样,否则调查结果还是缺乏科学合理性。
由于心理现象被客观刺激所影响,人们面部出现的微笑、愤怒、悲伤等情绪以及其他行为反应与幸福感之间肯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被试的情绪状态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研究者开始通过测量人的情绪或行为来测量人的幸福。然而,通常在某些被定义为是幸福的人身上经常可以观察到一些幸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也可以在不幸福的人身上观察到。另外,一个旁观者很难准确判断别人的幸福程度。总之,当人们试图从被试者身上显示出的行为特征做出关于是否幸福的推断时,它不一定是很准确的,需要考虑更为复杂的因素。
社会指标法,是指借助一系列客观社会指标,如民族、性别、收入、社会地位、教育年限、寿命长度以及城市或农村生活等客观变量来评价主观幸福感的方法。相反地,那些诸如犯罪、贫困、社会不平等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等都是被定义为导致不幸福的因素。在实践中,把人的教育水平、朋友多少、寿命长短、婚姻状况等外在因素作为判断指标后再来测量幸福感的做法,貌似客观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比直接询问被访者幸福感更为主观。因此
“主观幸福感”不属于“客观”“主观”认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开创了“日重现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DRM)。这种方法是为减少记忆偏差,根据一定的问题框架,利用专门设计的程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