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小学五年级2、学科:数学3、课时:1课时二、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1、在互联网上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教学设计及课件把精彩的环节结合实际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中。百度视频:http://v./show/aZB37Z-8-WdX7vhfE2xbRA...html百度搜索:http://wenku./view/:http://wenku./view/、两杯饮料、青提和柠檬3、课前播放《乌鸦喝水的》网上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百度视频:/【学生课前准备】回顾面积与面积单位和长度与长度单位有哪些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p38-40的内容。四、教材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已有一定基础前提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比较生疏,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让学生亲手制作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寻找生活中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的小大来教学。本课通过“比比谁喝得快”这一游戏引入,从比较几片柠檬与一颗青提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再通过两个长方体大小的比较,突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体积单位。进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让学生制作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表象。并找出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表象。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五、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非常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大小的模型,形成表象。,引发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游戏——比比谁喝得快,由于柠檬占了一定的位置,游戏不公平,从而转入讨论怎样才公平,在另一杯里加一颗青提,公平吗?引出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大,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小——揭示概念。,注重体验,运用迁移类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体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体积大小很接近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学生出现了犹豫不决的为难情绪,从而陷入了认知矛盾之中,此时老师引领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获得过程,在争辩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体与面的区别,通过迁移类推引出体积单位。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在认识体积单位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观察、初步感受,再通过亲手制作1立方厘米、1立方米的模型,并使之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估测一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即估体积的大小。整个教学过程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多元设计,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练习设计层次明显,突出与生活的联系。六、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毫米。3.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过程】:一、比赛激趣,揭示概念。说明: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在全班选一名学生代表和我进行“喝饮料比赛”。在课前先将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倒满饮料,而在其中一个杯子里放些柠檬。师:今天老师想跟大家一起玩一个“比比谁喝得快”的游戏,这里有两杯饮料,请你们选一名平时喝饮料比较快的同学来跟老师比一比,看谁喝完快?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但最后他们还是输了。这时,师:你输了,服吗?预设:不服气!师:你都输了,怎么还不服气!预设:你的杯子里原来是有别的东西,只有很少的饮料,你耍赖!师:不,我只是放了些柠檬去调味,没想耍赖!预设:你放了柠檬进去,杯子里的饮料会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