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岩溶及其形态特征概念岩溶,又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岩浆为辅的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统称。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进行溶解和冲刷,结果在岩石内造成了空洞,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景观,造成了特殊的地下水类型,降低了原有岩石的强度,导致了较复杂的地质问题。岩溶在我国分布广泛,有的岩溶发育在岩盐类岩石(如:岩盐、钾盐)中;有的发育在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中;但以碳酸盐类岩石中发育的岩溶现象最为普遍,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西南各省几乎到处可见,岩溶地质现象奇丽壮观、引人入胜,尤其是广西桂林之岩溶现象更为著名,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是世界游览圣地之一。我国岩溶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地区,其中桂、黔、滇、川东、鄂西、粤北连成一片,面积达56万km2。另外,在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岩溶的形态特征常见的岩溶形态有以下几种溶沟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石芽在纵横交错的沟槽之间,残留凸起的芽状岩石。石林石芽高大,沟坡直立,发育成群。如云南路南县的石林奇观,堪称世界之最,其中石芽最高达30m以上,峭壁林立,各有姿态。漏斗岩溶发育地区的一种漏斗状洼地,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地表水下渗,溶蚀岩石,岩石顶板塌落形成。落水洞地表水沿近于垂直的裂隙向下溶蚀而成的洞穴。是地表水进入地下的通道常与暗河相连。溶蚀洼地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的洼地。由许多漏斗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坡立谷(溶蚀盆地)一种大型封闭洼地。进一步发育成溶蚀平原。经常有湖泊、沼泽和湿地。峰丛溶蚀作用初期,山体上部被溶蚀,下部仍相连。峰林进一步发展成分散的、仅基底岩石稍许相连的石林。孤峰耸立在溶蚀平原中孤立的个体山峰。干谷原来的河谷,河水沿漏斗、落水洞等全部流入地下,下游河床干涸而成。溶洞地下水长期溶蚀、冲刷和塌陷作用而形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发育的岩溶形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多层溶洞如江苏宜兴善卷洞,该洞有上、中、下三层,每层相互连通。上洞、中洞属同一水平溶洞系统,都很开阔,可容数百人;下洞中发育有近100m的地下河,沿地下河行舟可以直通地面。暗河地下岩溶水汇集和排泄的主要通道,部分与地面的沟槽、漏斗、落水洞相连。天生桥溶洞和暗河洞道塌陷直达地表面而局部洞道顶板不发生塌陷,形成的一个横跨水流的石桥。二、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发育规律岩溶的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影响发育程度。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岩盐。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体裂隙、孔隙的多少。水的溶蚀能力即溶解能力,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岩溶水随深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分别为:垂直循环带:包气帯。地表以下,地下水位以上。季节循环带:过渡带,地下潜水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水平循环带:饱水帯深部循环带:岩溶发育规律在岩溶发育地区,各种岩溶形态在窨的分布和排列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主要受岩层产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控制。岩层产状的影响可溶岩和非可溶岩的相对位置及产状对可溶岩中是否发育有岩溶有很大影响。地质构造的影响褶曲、节理和断层等地质构造控制着地下水的流动通道,地质构造不同,岩溶发育的形态、部位和程度都不同。地壳运动的影响类似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一样,地下水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同样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而侵蚀基准面的改变则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所决定的。三、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随着社会建设的日益发展,必然会有更多的工程建筑物在岩溶地区兴建,因而碰到一些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且导致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它对各项工程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危害。概括起来,与岩溶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可溶岩石强度的降低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可溶性岩石均匀性溶蚀及非均匀性溶蚀对地基的影响问题;地表岩溶现象如溶洞、溶槽、石芽、溶蚀漏斗等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地下岩溶如溶洞,溶蚀裂隙、暗河等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在岩溶地区开采矿产或修建地下工程建筑物,岩溶水突然发生涌水,淹没坑道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等。在岩溶地区修建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渠以及其它工程等。坝基的稳定性及可能的渗漏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一般较丰富,若在岩溶区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由此而引起的地表塌陷,影响和危害各种建筑物的安全。利用天然溶洞做地下仓库或厂房。溶洞顶底板的安全稳定问题;在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化作用,常有大量石灰华及其他物质堆积,若在堆积物上选择地基时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陷的问题等。总之,和岩溶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往往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四、岩溶的防治措施岩溶地基的处理方法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