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经典的精神永不褪色---记“延安精神”,“铁人精神”。系别:石油工程学院第一篇:红色烙在我的心上题记:在迎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孙会珠老师和2011级辅导员朱战威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与重庆科技学院21余名师生共同前往圣地延安,作为一名石油专业学生,也得到了去延长石油和长庆油田参观的宝贵机会,感触颇多。滚滚延河水,青松翠柏立枣园。巍巍宝塔山,石桌窑洞杨家岭。说起延安,总是倍感亲切。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坚牢永固的基石,为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澄澄延河水流淌着中华名族革命的激情,巍巍黄土塬伫立起华夏儿女不屈的脊梁。延安是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勤恳的老区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哺育了中国革命,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先生的诗句在耳边不停地萦绕,怀着一种激动与憧憬,带着一份敬仰与神圣,7月26号我们踏上了这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到达目的地延安后,延安大学成为了我们临时的家,进入延大,映入眼帘的是由全捐赠的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先生的铜像,肃穆庄严。在延大校园参观了一圈。住宿安排妥当后我们漫步在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陌生是因为我们从未到过这座圣城,熟悉是因为它孕育的延安精神时时影响着我们。希望从着夜的点滴去感受那神圣的精神。过延河桥、登八宝山人们常说:“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延安”。登上八宝山鸟瞰延安市区全景,俯视脚下延河水,眺望对面清凉山。心中总有些许感慨。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和标志。宝塔建于唐代,塔身9级高44米,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烽火台等古迹。明代延安知府顾延寿有:“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的诗句,塔底层两个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象征,指引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圣地献身革命事业。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感怀宝塔,无不都是在感怀那难忘的革命岁月,人们抒情宝塔,无不都是在抒情那段艰苦的抗战生活。我们有幸来到这里,不仅要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迹,也要为我们追忆当年革命的教育开启思想的启蒙,仰望的是宝塔,崇尚的是精神,眺望的是远山,瞻仰的是圣城。石桌窑洞杨家岭。杨家岭地处延大后面一抹平地之上,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伴随着人群的脚步,我们走向神圣的中央大礼堂,中央大礼堂于1942在此建成,我们站在窑洞前,眼前就是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屋内的一切用具都是那么精简,那么朴实,正是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次次抗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