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二、本课具体内容
、,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内容。
、、、、,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教师的素养。
三、章节梳理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提问:
“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指是的什么?为什么“习”会相差很远的?
答案:
习染。
教育可以改变人,让人变得习惯良好、品行高尚,让人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
【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解读:
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提问: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2、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15·39子曰:“有教无类。”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对象。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提问:
1、“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提问:
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3、“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成语
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提问:
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因材施教。
成语: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