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文档名称: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教育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教育研究.pdf

上传人:ds6573 2015/1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教育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教育研究
姓名:白玉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刘玉玲
2010-10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教育研究

摘要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产生一些弱势群体,高校的
改革也不例外。当前,“弱势群体”在校园中已经存在,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高
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是挫折
商数问题。弱势大学生耐受挫折的商数不仅影响他们学****生活的信心和成长,而且对
高等院校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并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
性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挫折心理构成机制及其心理行为规律,探讨
有效的教育诱导措施,不仅是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需要,也对深
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
研究高校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探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学生弱势
群体思想问题等等的文章不少,但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规律
与教育对策的文章较少,并且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即工作总结和新闻叙述
多,实证研究少;微观描述多,宏观系统研究少;感性认识多,学科化的理性探讨少。
本文立足现实,博采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精华,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案例分
析等方法,深入系统地剖析了高校中弱势学生群体的各种表现,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
时的心理动态,挖掘其形成的深层缘由,探讨了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及其行为形
成、发展、改变的规律,提出了若干有效的教育方法。即采用认知教育法、情境熏陶
法、榜样教育法、行为实践和意志磨炼法、自我教育等方法,让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
范围得以缩小,弱势现象得以改观。
本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
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研究的现状做了简要的评述,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
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正文。首先从大学生弱势群体及挫折心理教育相关概念入手,阐明了
不同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相互关系;第二,阐明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挫折心理教育
的现实意义,说明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挫折心理承受能力的必要性;
I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介绍了大学生各类弱势群体的不同表现,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类
型及其成因以及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揭示了挫折心理对大学生就业、学****生活以
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第四,阐述进行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教育可行性对策
及方法,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建立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动态数据库;二是采用
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强调弱势群体心理的脆弱敏感易导致心理危机,强
调心理危机预警的前中后的衔接;三是弥补人格缺陷,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论述如
何形成健康人格的方法以及有效途径,让大学生弱势群体从根本摆脱心理阴影,走向
正常群体。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挫折心理,对策


























II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FRUSTRATED PSYCHOLOGY RESEARCH
ON VULNERABL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Reform is the re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which is bound to some people' interests, and results
in some vulnerable groups, the same as university reform. Currently, the "vulnerable groups"
already exist in campus and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ed. The form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s is called the frustration quotient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