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螳螂捕蝉 导学案.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螳螂捕蝉 导学案.doc

上传人:cjrl214 2019/4/26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螳螂捕蝉 导学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桥镇小学李梅梅授课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螳螂捕蝉》任课教师李梅梅课型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课时2课时上课日期2011-11教材分析本文是北京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全篇虽只一段文字,但仍可划分成三层意思。首句“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道出了事件的起因。第二层少孺子以给吴王讲述眼前发生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婉劝他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去攻打楚国,要想到攻打楚国可能带来的危机。这是事件的经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第三层是文中最后两句“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说出了事件的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流传至今,足见这个故事在语言、思想、文化上的生命力和价值。课文的重点在以事喻理。而透过少孺子的以事喻理亦不难看出少孺子对吴王(吴国)的忠诚和聪明才智。“乃罢其兵”反衬出少孺子观点的正确,同时也为我们全面认识吴王留下了多角度思考、判断的空间。文章的笔墨看似简单直白,实则深层含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树立、感悟。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是能够理解“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小动物都是一心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身后所隐藏的祸患”的表意,而它的深意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内外知识的融合、情境再现、学生的角色体验和生活积累等深入理解和感悟所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谏、高居悲鸣、委身曲附”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了解少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过程与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关键问题这篇寓言的寓意。教学方法1设计多重感情朗读,传达作者表达的感情,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达到理解内容、领会深意等多重效果。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语句,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3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思考与理解、感悟与收获。4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诵默的指导训练,此举不仅促进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更能彰显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课前准备教师:设计“一案三单”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的资料。完成课前预习。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问题生成课)程序(要素)时间创设情景教师、学术助理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学习2分钟创设语言情境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学生注意倾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以备交流。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预习评价合作交流10分钟创设交流评价情境学生结合《问题导读评价单》,交流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可参与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就预习中自己的见解、疑惑与同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