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与教学论.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4/26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与教学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薈课程与教学论蒅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蚂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蒃主讲教师:邓李梅,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羆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薇【教学目标】蚂1、理解课程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和贡献。虿2、理解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观点和贡献。螈3、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芆【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课程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螂【教学内容】肀一、前言蒀二、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肅三、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袁四、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蒁一、前言袈(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袄课程论:解决教育领域“教什么”的问题羁教学论:解决教育领域“怎么教”的问题袂(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地位薀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袇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的二级分支学科肁二、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罿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肈——坦纳蚆(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早期发展膁1、背景:美国的社会效率运动莀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螀泰罗主义: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可控制的;效率即科学;科学管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蒅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人视为生产工具蒅螁2、标志:芇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第一本《课程》专著;1924年出版《怎样编制课程》,提出课程开发的活动分析法;蒈1923年,美国教育学者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薅3、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膁(1)关于教育的本质罿第一,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芆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的发展;蚅第三,教育即生产。薂(2)关于课程的本质莇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生活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羅螅(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蝿活动分析法: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再针对这些具体特定的活动来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腿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10大领域)螄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袅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膀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薇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螇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色彩袄效率取向,控制中心薁艿早期课程理论工作者的贡献与局限:薆贡献:羄第一,把课程研究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羂第二,提出了课程开发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螇局限:莅第一,忽视了儿童阶段存在的价值;肄第二,把教育视为生产,把儿童视为原料,这样的生产加工是背离教育的根本原则与宗旨的;聿第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葿肄(二)科学化课程理论的里程碑:泰勒膄拉尔夫¡¤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学专家,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蒀标志: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课程领域的圣经。袆1、泰勒原理的思想基础***桑代克和贾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芄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课程开发思想基础袀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蚈“八年研究”(1934-1942)袅莄3、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芁第一,学校教育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肆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蚄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蒄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蚂4、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螈贡献: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的模式,一个永恒的分析框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蚇局限:受技术理性的控制,把课程开发变成一个理性的、科学化的过程,试图建构一套普适性的程序。蒄学校的特殊性不见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被剥夺了,学****者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蝿薀(三)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蒆1、背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的挑战薃2、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膀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羈第一,学术性:课程知识来源于学术知识芅第二,专门性:主张课程的专门化蚃第三,结构性:薁实质结构: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和原理的体系蚀句法结构: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和态度肄螃(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羂施瓦布:美国课程理论专家,生物学家,结构课程改革的二号旗手。膈1、施瓦布的沉思肇一、泰勒原理试图为所有教育情景提供普适性的课程开发模式,可能吗?有效吗?袃二、结构课程运动完全由专家来决定和编制,有没有经过教师的认同?有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实施过?腿2、标志:1969-1983年的四篇著作衿《实践:课程的语言》;《实践:折中的艺术》袆《实践3:转换成课程》;羃《实践4:课程教授要做的事》蕿莇3、主要观点薄(1)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羀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课程意义的源泉。聿教材是课程的有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