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十里锦江导游词 2.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十里锦江导游词 2.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19/4/27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十里锦江导游词 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水利风景区—十里锦江旅游观光,我叫XXX,是本次十里锦江之旅的导游员,很高兴能为各位提供导游服务,同时更希望各位在小X服务不周之处及时地给予的指正,以便小X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提高质量。在此,事先预祝本次游览顺利、愉快。我们登船的地方叫作瓦窑河码头,是本次锦江游览的始发站,而本次锦江游览的终点站是位于锦江之滨的大明边城。沿途我们将参观到的主要景点分别有铜岩、三江公园、川主宫、中南门古城、飞山宫、贾平凹文学馆、周逸群烈士陈列馆、东山摩崖、水晶阁、大明边城等,。锦江,又名辰水,是中国古代五溪之一,主要由发源于梵净山的大小两江汇合而成,全长158千米,流域面积4020平方千米。从瓦窑河至卢家洞这一段全长在12至13千米之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里锦江。在《贵州史志》中有这么一段话:“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其实,铜仁之美,关键就在于锦江,她由西向东贯穿铜仁全境,并在铜仁城内蜿蜒迂回,形成了美丽的锦江十二景。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著名诗人廖经天先生在游览锦江之后写道:“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任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可以说没有锦江就没有铜仁城。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锦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将辰水之源的这一封闭地区与长江连在了一起,使得铜仁人得以依托锦江入洞庭、下长江,外地人也得以依托锦江进入铜仁,并经过铜仁进入到整个黔湘川边境地区。由于便捷的水路运输,从而使得铜仁成为了从明朝至民国几百年间黔湘川边境地区最大的商贸集散地。由于锦江贯穿铜仁全城,而且与其他支流在城区交汇,从而使得铜仁成为了一座多桥的城市,如果没有足够的桥梁,那么铜仁市区的交通将会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桥梁在铜仁市区的交通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桥梁叫作西门桥,她位于铜仁的市中心,是铜仁市区的交通中枢,每天从桥上经过的车次在铜仁市区所有的桥梁当中名列第一。西门桥始建于1952年,起初为木桁架桥,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20世纪90年代,在原来双向两车道的基础上扩建为双向四车道,并在桥面中间增设了绿化隔离带。2012年5月9日的一夜暴雨,使得锦江河水猛涨,并将停泊在锦江上游的六艘游船冲离码头,顺江而下与西门桥桥墩发生猛烈撞击,使得本就“年迈”的西门桥桥体严重变形,加之桥梁本身已超出了设计使用年限,出于安全和发展需要,于2012年12月对西门桥进行了整体拆除。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西门桥是于2013年底重建竣工的新桥。新建的西门桥宽35米,长90米,主体结构使用年限由原来旧桥的50年提升到100年,桥梁可承受百年一遇的洪水荷载。在旧桥的高度上,新桥的桥面整体提高了70公分,达到了内河通航六级航道的要求,除了在排洪方面更具优势外,新大桥还在桥底安装了三根防撞墩,可有效防止上游船只撞击带来的损害。新建的西门桥可以说是一座铜仁的风情桥,除了在撞墩的位置安放有浮雕镇水兽以外,桥面护栏上还分别雕刻有石阡万寿宫、印江文昌阁、梵净山、大明边城、玉屏箫笛等全市各区县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铜仁的风物人情。现在,我们即将穿过的这座桥梁名为兴市桥,是目前铜仁市区横跨锦江之上的唯一一座步行桥,在铜仁市区众多的桥梁当中,她也是唯一一座以侗族花桥(又称之为:风雨桥)为蓝本而建造的桥梁。由于桥上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因此该桥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水上步行街。此桥承载着铜仁人民的美好夙愿,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到昔日舟辑往返、商贾云集、兴盛繁荣、市贸昌盛的状态。那么,铜仁因何缘故得名铜仁呢?接下我们即将参观到这个景点将会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底。团友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小岛叫做铜岩。由于她矗立于大江、小江和木沙河并流的江心,因此人们又把她称之为中流砥柱。此景是锦江十二景之一和古代铜仁文人学子的向往之地。船行至此,我们的游船将稍作靠岸,进行本次锦江游览当中的第一处登岸游览景点—三江公园和川主宫,呆一会下船的时候请各位游客注意安全。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叫做三江公园,因为公园建在大江、小江和木沙河三江并流处,因此得名。在此,请各位将目光投向三江并流处的江心的铜岩,那就是铜仁地名的起源地。据记载,在铜仁还没有叫做铜仁之前曾经有过许多的别称,如长丰、万泉、万安等等。相传到了元朝,有一渔人在三江并流处的铜岩之底打捞得三尊铜像,当时铜仁的老百姓都深信这三尊铜像分别是孔子、释迦摩尼与太上老君,并把这三尊铜像一同供奉在铜岩之上,合称为“三老人”,铜仁因此而得名,意为铜铸的神像。但当时人们所看到的仁字并非仁义“仁”字,而是人民的“人”字,之所以要把人民的“人”字改为仁义“仁”字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一些有学之士的提议之下将人民的“人”字该成了仁义的“仁”字,即提倡仁义之意。再者,从仁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