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心灵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余光中余光中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曾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左手写散文: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理趣,幽默与庄重,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气魄宏大、想象富赡、笔力雄健、风格华美的散文路径。思想常常驰骋千里,句式变化多端,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右手写诗歌:故诗作最丰,约六百余首。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预习设计惊蛰裾边孺慕羯鼓薄荷料峭仓颉氤氲舔舐晌午潺潺纤手椽子擎天寒濑啾啾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zhé)(jū)(rúmù)(jié)(bòhe)(qiào)(jié)(yīnyūn)(shì)(shǎng)(chánchán)(xiān)(chuán)(qíng)(hánlaì)(jiū)(táixiǎn)(nián)(kēngqiāng)(tǎntè)雨中情思嗅雨看雨听雨文化:杏花、春雨……文字:方块字——雨清爽带有腥味美国落基山(色彩分明)台湾(雨气迷蒙)岛上听雨凄迷怀乡之痛瓦屋听雨怀念烟雨江南日式古屋听雨感秋意忆故园听雨不再惆怅、哀伤听听那冷雨见景生情梳理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1-4)由台湾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5-6)从看、嗅、闻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的意趣与韵味的描述,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乡愁。(7-12)从听雨角度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13-15)听不到雨声的失落感,以此传达出25年没受故乡白雨祝福的深深憾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