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高三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三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4/30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三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莁薈袀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螂蚀螈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四大导师中,陈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螈莇蚃陈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曹云祥有过一番争执。曹问:“(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陈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袂肁芁陈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因为陈宝箴和陈三立在湖南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陈寅恪是陈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陈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陈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而陈寅恪一辈子也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终身背负着家国的使命。1905年,陈寅恪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毕业后获得了他平生的唯一一张文凭。1910年陈寅恪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陈寅恪回国,1918年冬,他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学****中亚古文字、蒙古语。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勤奋学****积蓄了各方面的知识,并具备了阅读蒙、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文字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汲取西方文化,独立有创见,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蒀膅羀1924年5月,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的赵元任,准备回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前特致函陈寅恪,希望陈氏重返哈佛代其职位。陈寅恪复信婉辞曰:“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赵元任见信,深感其人志不在此,遂不再提及。膆蒁羅在德国留学期间,中国留学生多染纨绔作风,但陈寅恪的生活却简朴而正派,他与傅斯年一起被誉为“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因为生活艰苦,陈寅恪每餐都吃炒腰花,回国后他去拜访赵元任,赵夫人杨步伟特意为他做了一桌子的猪腰,结果陈寅恪笑说他不喜欢腰花,当时吃它只是因为腰花在德国非常便宜。羈膈莅陈寅恪在清华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又开“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课程。每次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需要引用的书籍走进教室,他有黄黑两种颜色的包袱皮各一个,如果是讲佛经文学、禅宗文学课,他一定用黄布包袱皮,而讲其他课时,则用黑布包袱皮。芆袂羀讲授隋唐史的时候,陈寅恪开明宗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季羡林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中写道:“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