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谈品德教育中的子性善论.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谈品德教育中的子性善论.doc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9/5/1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谈品德教育中的子性善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品德教育中的孟子性善论教人求善,永远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真谛。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是以论“心”为基础的。可以说,孟子是中国第一个论心的则学大师,心字在猛子中出现了19次。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孟子·公孙丑上》中就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这是对人性认识的基础,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那么,为什么社会中又充斥着丑恶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善端是人人都有的,但是生理感官也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这是“为恶”的基因。他认为善端是大体,生理感官是小体。人们如何对待“大体”与“小体”,就会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人生走向。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确实,我很认同孟子的看法。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良的。我们都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是纯洁晶莹的,跟他们在一起我们会觉得世界的美好与灿烂。但是,人都会慢慢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家庭、校园的环境都会都他们不同的影响,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耳目之官。而耳目之官是有盲目性的,它最容易被外物所影响和蒙蔽,也很容易引向迷途。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当外物影响人的生理感官时,如果不通过心官去思考和调控,那么就会蔽于物,而且会反过来使得善端流失。一味地追求满足生理感官的刺激,就会养成低劣的品德。所以,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的品德走向堕落败坏,是因为外界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染上赌博,打架,盗窃,早恋同居甚至吸食毒品的恶****这与他周围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早20年,校园里就连早恋的情形都很少听说,但是现在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我想这与现在的网络、电视、报刊等外界环境的冲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品德健康成长,孟子也给我们指出了两条途径: 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向善,就必须保存他心中的善端,用什么方法来保存?要靠仁,要靠礼。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要告诉孩子,人与人的相识相知是造化的缘分,来之不易,佛说,前世界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