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校马克思主义应坚持的原则论文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全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蚋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加以研究,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应坚持四个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全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由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的决定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江泽民同志在此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构建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理应在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找准自己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转变观念是先导。它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观念,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素质教育模式,使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真正成为灵魂工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培养其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一、主体性原则教育原本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行为,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不少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认真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在部分老师的潜意识里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我讲你听”就是了,这种教育观念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陷入“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泥潭,从而使一些老师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这种教学的“主体缺失”特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破坏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系统.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旦其学习需求不被了解、学习情绪不被关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结果往往是,课堂上打瞌睡的多,看小说听随声听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从而彼此挫伤对方的热情,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观念。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种,老师要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获得和发展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表演了什么。在课堂教学这个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能是导演,这就要求老师在用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的基础上,紧贴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给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留下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变“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参与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参与,让他们始终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自由、探究、合作地学习,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有所乐。宋朝学者张载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至不能自已,因此定会长进。二、全面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