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5/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羄——古今中外名人临终遗言敬赏略析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语出《论语·泰伯》(曾子言)。朱熹对这句话的注释是:“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论语集注》)《三字经》开篇有语:“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礼论》中论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综合这四段话,可知人在临终时为何言善。聿穷,穷尽、穷途也。“人穷”即“人之将死”、生命临终;“反本”即回归本来、本源、本真,回到初始之态。人性之本是什么?是善。所以:人将死时会回到初生之“善”态——虽然人在初生之时是不会“言”什么善的。聿如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那么此亦可反证“人之初,性本恶”是不对的——人生之初是善是恶一直存有争议。莅“人之将死”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垂死状态,因老、因病、因伤等等;一种是赴死状态,为使命、为情义、为极刑等等(包括***)。前一种状态能言,前提是头脑尚比较清醒,其言少而真实,最能反应遗者的思虑,更值得关注析解;后一种状态则有足够的时间并完全可以理智、理性地言所想言,当然也许会有所设计考虑——在死亡面前能冷静地“秀一把”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可理解而不可非议。袂那么“将死”(临终)之人之言(狭义的遗言)是否“善”呢?或可反观:“善”言是什么言呢?肂善,就是真、诚,就是道,就是不加修饰、没有雕琢;善言就不是豪言壮语。腿一袆孔子的遗言最值得关注,其广义的遗言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历代文人儒士的人生信条;但其临终遗言——狭义的遗言是什么呢?《史记·孔子世家》中并未明记,春礼《圣哲四传·孔子》中记:“孔子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了。他用手示意让学生们帮他仰卧躺正后,坦然地微笑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说完,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此不知作者何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是孔子对弟子言偃说的,当时孔子并不是处于“将死”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大之道施行时,天下为天下人所公(共)有。这是反君权、反皇权的;这句话即使不是“遗言”,也是“善言”。薄曾子病重,辗转病榻的他对周围守护他的人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正理)而毙焉,斯已矣。”〔《礼记·檀弓(上)》〕说完,曾子让他们换下其正铺用的“华而睆(光泽)”的竹席,未等重新卧稳他便气绝了。曾子显然是想留下这季孙氏赐赠的竹席,或示郑重,或为留念,或留他用。袁刘备给儿子、后主刘禅的书面(诏敕)遗言中有一段话很值得共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二》)说得很实在很具体,仿佛教育小儿,特别是那两条“勿以”,既不像是君王说的,也不像是说给君王听的(虽然刘备、刘禅父子不能算是什么成功的君王),倒是对百姓大众更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对于这两条“勿以”,知道的人可能不少,但知道其出自刘备之口的人恐怕不多。艿以勤学著称的东汉学者、经学家、教育家任末临终遗言:“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王嘉《拾遗记·后汉》)这遗言颇善,虽将死犹不忘励学,并造就了一条成语——“行尸走肉”。芇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傅雷译)中记贝多芬在弥留之际(1827年2月17日)说:“我耐着性子,想道(到):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接下来,罗曼·罗兰论析:“这个善,是解脱,是象他临终时所说的‘喜剧底终场’——我们却说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场。”如果可以说死亡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最大的“灾难”,那么按照贝多芬的思考,死之大灾难必然会带来大善——当然包括“善言”。按照世俗的概念,人生应该是有悲喜之分的,但悲剧和喜剧并不是用善来区分的,“悲、喜”并不绝对对应“恶、善”。据说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戏剧家拉伯雷(1494-1553)的临终遗言是:“拉下帷幕吧,喜剧已经结束了。”贝多芬的遗言与之惊人地相似。如果贝多芬认为自己是“喜剧底终场”(他的遗言,他还有遗嘱),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人生都是喜剧呢?是不是可以说悲喜在于未生与生呢?某些宗教思想可能恰恰相反:“未生与生”对应“喜与悲”。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时的遗言是四个字:“悲欣交集。”——生之“悲”结束了,而结束即“解脱”、即“欣”、即“善”。这四个字很深刻啊。“悲、欣”应该不是各半的吧,我想是常人悲多、圣人欣多。肁1804年康德80岁去世前说的话只有一个字:“好!”1831年霍乱将夺去黑格尔61岁生命时他写下的几句话的大意是:“只有冷静的哲学思考才能给人带来认识、带来欢乐与***。”1951年,62岁的维特根斯坦死于癌症,他的最后一句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