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是构筑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制定并实施如下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与创新人才的标准、价值取向及所赋予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它体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自身知识潜能,发展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和生存能力等,再通过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形成素质。素质与综合的能力通过整合,激发创新精神并形成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不断延伸,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产生的根本内在条件,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目标。   三、培养方式   根据“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处理好培养目标、教育观念、培养体系、培养方法、师资力量和社团组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共同直接和间接渗透作用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大幅度大范围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各相关单位可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体现培养目标,可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   四、创新教育的学分确定   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创新教育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具体是指: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在知识、技能竞赛中获奖;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在一定级别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实验、实践中取得有价值的发现等按规定获得的学分。  (一)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的具体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1、参加各种学术讲座(限2学分)。   学术讲座包括人文素质报告、科技学术讲座。   (1)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每年参加16次,约16学时记1学分。   (2)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每年参加8次,约8学时记1学分。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每两次可折合一次校级学术讲座。   2、学生组织和开展的各种学术讲座(限4学分)。   (1)在学院范围内组织并主讲的学术讲座,主讲者记1学分/次;参与者记1学分/2次(限4人)。(2)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学术讲座,主讲者记2学分/次;参与者记1学分/次(限5人)。   3、参加各种教育部、团中央、全国科协等权威部门组织的正式的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力学、程序设计、机器人、广告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