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小学科普课文教学例谈.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科普课文教学例谈.doc

上传人:tmm958758 2019/5/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科普课文教学例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广汉市七一学校李忠富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不少常识性课文和科学小品文。这类科普课文包罗了动物、植物、天文、地理以及现代高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极为广泛。这类课文大多采用说明文的形式,也有不少采用诗歌、童话、故事等文学样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传授科学知识。应该怎样教学这类课文呢?这类课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科普文成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制作等实践能力的场所,让他们乐于自行探究,增长才干。一、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学生都很喜欢常识性课文,原因是这类课的许多内容不仅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且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巴甫洛夫认为: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认识兴趣的生理基础就是定向探究反射,这是进一步发现的基础。好奇、好动、好探究、充满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正是迎合了儿童的这一身心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奇思异想会象泉水一样喷涌出来,渴望知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达到了刨根深究的程度。萨其曼说过:“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就种过爬山虎,教师在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把爬山虎带到课堂上来,分小组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爬山虎的叶和脚等特点。此时,他们就会想去搞个明白,为什么“爬山虎”会有这样的脚,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可强化孩子们的学****兴趣。二、让学生感悟——把握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这类课文,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学****课文的语言,在学****语言的同时获得科学知识,发展他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常识性课文的语言一般都非常清楚明白,严密周到,遣词造句准确传神,所以教学时,要把正确理解课文中科学术语,感悟课文语言之精妙,学****作者灵活多样的说明方式,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方法为主要目标。如《鲸》这篇课文语言组织很有条理,且十分严密。鲸的形体变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海洋生活环境,鲸的种类不同,所以生活****性各异,老师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些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三、让学生观察——强化教学的直观性语文常识性课文教学中对某些事物和概念的学****如果单从课文的语句中去理解、领会是很不够的。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知半解,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加强了学生对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中,我尽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闻一闻、甚至尝一尝。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运用不同种感官重现图片的实验证实了多种感官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功能,增强观察和实验的效果。如《我是什么》一课,对水的认识,我先请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去感受水的特点,再用实验看看“雨”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在玻璃水杯中装半杯热水,盖上杯盖,等一会儿就能看见杯盖上形成了“雨”。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大脑皮层综合活动的功能,把各个神经元输送来的信息,联接起来,就更容易理解课文了。看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看,百看不如一干”是有深刻道理的。四、让学生动手——启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