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知足常乐/江一泓著]书籍介绍: 足底是反映全身的镜子,足又被称之为“人的第二心脏”,因此,彻底弄清楚了足,我们才能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才能对症下药,才能知足常乐。足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视和研究。关注足部,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本书从足底反射区开始,详细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与人体经络的对应关系,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足部诊疗方案,这对于一般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辅助康复与保健的作用,很适合大众自我保健。------章节内容开始-------正文第一章走进传统的足道养生(1)紫雨阁小说网更新时间:2010-4-211:24:30本章字数:1496第一章走进传统的足道养生足疗的历史与文化足疗的历史足疗是一种日益被人们推崇的传统中医疗法。该治疗方法是借助对足部穴位或反射区的刺激,不断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足疗最主要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足部按摩法。即选取足部反射区或穴位,以传统中医按摩手法对其进行刺激;第二种是足部贴敷法。即把加工好的中草药制剂贴敷在足部穴位或足部反射区上;第三种则是足部熏浴法。即把一定的水和对症的中药加热用来熏蒸或浸泡足部。这三种形式中,又以足部按摩法最为重要。足部的病变可反映全身多种疾病,通过对足部反射区或穴位进行按摩、贴敷等治疗,相应的内脏功能紊乱可以得到纠正,使人体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我国著名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曾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根据这些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是否出现了问题。此书多处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病机制。足疗正是利用此机理医治疾病。足疗虽然对于人们疾病的治疗和保健起着巨大的作用,却一直未能像针灸、中药等疗法那样登上大雅之堂,更多的是在民间流传。足部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逐渐传入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入欧洲,足部按摩的研究也被带到世界各地。20世纪初,美国医生威廉•菲茨杰拉德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出了足部反射区疗法的成果,并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一书。20世纪80年代,一位在台湾地区传教的瑞士神父吴若石先生用足部按摩术治好了自己多年的风湿关节炎,从此他发誓要将这份中国的遗产归还给每一个中国人。1982年,“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在台湾地区成立了,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将足部推拿法定名为足部反射区疗法,并于1989年在美国加州召开了足部反射区疗法会议,199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国际若石健康法学术研讨会,使足部反射区疗法在国际上开始了自己的荣誉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足部按摩疗法在国内再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各种学术团体纷纷成立,专门的足疗按摩院等也逐渐兴起,这种不用吃药、打针的传统保健法日益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足疗的文化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可见足部养生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足疗文化源远流长,早就有“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的说法,而在春秋《礼记》中也有关于以中草药煎汤熏并浸泡的“熏、蒸、浸、泡”疗法的翔实记载。古时候神医扁鹊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了用中草药热水泡脚的祛病方法,据说这就是足浴、足疗的前身。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足疗的记载,《史记》、《华佗秘籍》、《十四经》等历代史书、医书中更有详尽描述。到明朝,足部按摩已是相当盛行。后因封建礼教、封建民风的出现,致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清代末期的时候濒临失传。就在我们面临失去这一历史遗产的危机时刻,欧美等国却将足疗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国外的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其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充,诸如日本的足心道、欧美的水疗法等。其中最著名的指导理论当属美国威廉•菲兹杰拉德的《足部反射健康法》。正文第一章走进传统的足道养生(2)紫雨阁小说网更新时间:2010-4-211:24:31本章字数:1507直至20世纪末,足疗保健才在国内重新出现,并以更高的水准流行起来。1991年,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挂牌。现在人们将足疗在广义上定义为足部按摩,即施用一定的、有规律、有力度的手法,作用于人体膝关节以下部位相应的脏腑器官反射区及特定经穴,通过神经反射、疏经活血,以调节脏腑功能为目的的一种保健行为。狭义上则指足部诊疗按摩,这对于机体一般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辅助康复与保健的作用。这种治疗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的足部按摩主要是以保健为目的,大多在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