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勿将默读打入“冷宫”.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勿将默读打入“冷宫”.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9/5/5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勿将默读打入“冷宫”.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勿将默读打入“冷宫”潘甜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让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蜻蜓点水,往往学生方才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便打断学生,马上进行朗读指导。更为普遍的是,教师很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默读的方式、方法。其结果是,学生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冷冷清清。一、感知性默读——锁定“静”与“动”的转换点感知性默读是阅读者通过感官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面体现的信息的过程。教学中,感知性默读般安排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耐得住“冷场”局面,积极营造默读氛围。提出默读要求后,应让学生静静地读思,静静地批注,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文本的信息。先“静”——静静地读,后“动”——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实现“静”与“动”的平稳过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镜头四: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下《草船借箭》一课。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制十万支箭是存心刁难他,为什么不推辞呢?”这个问题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让学生默读探究。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借箭的过程,默默研读,自主探究。学生沉浸在文本中,静静读,细细品,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和体验的深刻。默读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生1:诸葛亮足智多谋,早就胸有成竹了,他有把握完成任务。生2: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火确实需要箭。生3:诸葛亮了解周瑜性格,而且他早就有了成功借箭的计谋。生4:诸葛亮那样做也考虑到周瑜的面子,以便孙刘联盟,共同抗曹。这位教师就牢牢锁住了“静”与“动”的转换点,正因为先前教师给了学生一片静的“芳草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徜徉在文本的境界中,才有了后来的“动感地带”。静有静的好处,动有动的优势,动静结合才是课堂掌控的最高境界。二、质疑性默读——焊接“疑”与“思”的断裂点质疑性默读是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荡思维,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在疑难处,教师要相信学生,不妨退一步,让学生去静思默读,用学生的个体思考去焊接思维的“断点”。这样的静思默读为语文课堂生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镜头五:笔者执教人教版四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师: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件事,分别是——生1:修改文章、邀请做客。师:如果让你来给文章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生2:怀念叶圣陶先生。生3:难忘的两件事。生4老师,我有个问题,课文写了两件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师:你是个很会思考的孩子。同学们,请找找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景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生默读思考,数分钟后,找出了三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学****这些句子并交流想法。生5:爬山虎不可能都这么一直绿着,说明作者对这两件事印象很深。生6:作者看到爬山虎就会想起叶老先生,想起他的教诲。那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比喻叶老先生对作者的教诲。学生的感悟多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