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方案坊子区教育局坊子区实验学校一、问题的提出(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载体,是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于是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已经在全国学校正式运行。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弊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国家课程:一方面,部分学校受教师驾驭课程能力、教材版本、教与学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低效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受师资、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甚至科学、品生、品社等国家课程不能很好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育人目标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地方课程:就山东省地方课程来看,所提供的许多内容与国家课程的某些学科内容重复、交叉,导致教学的浪费。如《环境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传统文化》等,与国家课程品生、品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部分内容重复交叉。而且地方课程的设置缺少整体科学的规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校本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和活力,没有真正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学生个性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坊子区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区直国办小学,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如以学校核心价值观“责任”为线索开发的《铭记责任,一路同行》小学生责任教育读本,分年段按照学习方法与习惯、校内外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三个板块设计教材内容,这套教材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但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内容与国家、地方课程存在重复、交叉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4)学校三级课程建设没有形成体系。三级课程管理从提出到实施,已近10年,在很多学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制度性、规范性,没有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5)对课程认识的窄化。没有真正让学校的一切都成为课程,都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在教师,落实的主体也在教师。它要求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它需要管理者认真思考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明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学校文化、办学品位的提升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综上所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最优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建设对三级课程管理在学校层面的科学落实提出了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