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主题阅读拓展--正浓语文味.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主题阅读拓展--正浓语文味.doc

上传人:fy3986758 2019/5/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主题阅读拓展--正浓语文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七字经”和“五个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每位语文教师都要牢记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五个能力点:听、说、读、写、书。而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任何时候的语文教学都要围绕语文的本质进行,开发学生智力、感染学生审美,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修养,让每一节语文课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当前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表现多种多样。“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的教大多为“灌输式”教,老师课堂上多是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机械化模式化,何来“语文味”?过度追求高分,教师将文章分析的支离破碎,有“挖地三尺”的干劲。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内容生动、形象,作为一篇科普读物,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但是老师搜集了许多地球的科普知识,把语文课硬生生上成了自然科学课,丢失了语文课的本真。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文中的一段话记忆犹新: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外貌描写将王熙凤的虚荣、庸俗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段话中夹杂了许多不认识的生字、冷僻字、多音字,难读通顺;还有很多形容古代服装的专用术语,难读懂。许多老师在教学这段时,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字词上大做文章,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反而冲淡了文章的整体内涵,格塔式心理学告诉我们: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学生只要读出人物的性格就可,没必要知道什么是“窄裉袄”,什么是“银鼠褂”,在支离破碎的词语解释中,语文味消失殆尽,学生对《红楼梦》这部著作望而却步。五年级的人物描写这一单元是非常有趣的,这一单元导读中这样写道: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写作中运用。感受人物形象是重点,在教学中,让学生静心读,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人物性格,去学习描写方法,整体把握文章,正如朱熹所说:“《孟子》成大段,收尾贯通,熟读文义自见,不可逐一字一句上理会”。学生在学完王熙凤的这段外貌描写之后,我让学生花费一周的时间去读《红楼梦》,不是让学生去读懂,而是去寻找文章中有趣的人物描写,并从描写去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我没有督促学生去读,也不会每天检查。可是每天午休时,看到的却是孩子们在教室里看书,聊天的内容也都是这些。后来在班会的读书展示中,孩子们的表现让我眼前一亮,对于人物性格分析头头是道,有自己见解。“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在处理教材上下功夫。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一些典型的作品,让学生去读、去悟。只有大量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语言的“小草”和“野花”,走进文学的“树木”和“溪水”,走进文化的“森林”和“瀑布”,去品味浓浓的“语文味”。在进行主题阅读拓展时,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品读一篇篇佳作。学生在一段时间里,相对集中地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构思,不同写法的文章,阅读量远远超出传统教学,做到了“少做题,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