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浅析网络谣言的形成、危害及治理.doc

格式:doc   大小:15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网络谣言的形成、危害及治理.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5/5 文件大小:1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网络谣言的形成、危害及治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网络谣言的形成、危害及治理-新闻学浅析网络谣言的形成、危害及治理 刘娴摘要】近年来,网络谣言已经发展成为污染网络环境的一大“毒瘤”,对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论述在我国法律环境下如何正确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并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 网络谣言法律环境防范治理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谣言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伴生物,利用其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等特点,严重污染了网络传播环境,威胁社会稳定。如何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成为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吸收和总结了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家针对网络谣言出台的政策和法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主要在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我国处置网络谣言的法律依据、正确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网络谣言的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及危害1、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对“网络谣言”的解释为,“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①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基本内涵:一是依靠“网络介质”,网络谣言必须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传播;二是“没有事实根据”,真实的群众举报事件不能称为网络谣言。2、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网络谣言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互联网特性是谣言的传播条件。互联网为网络谣言提供了传播土壤,其开放性、隐匿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为谣言提供了传播环境。其次,社会矛盾是谣言传播的导火索。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发,城管暴力执法、官员******等问题较为集中,也导致了许多带有“仇富”“仇官”“仇警”心态的谣言层出不穷。再次,商业利益是网络传播的经济动因。传播技术的发达,使注意力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异军突起的网络营销公司以散布谣言谋取暴利。最后,网民素质是谣言传播的“春风”。截至2014年底,,大学专科及以下的人群比例高达89%②,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缺乏对谣言的甄别能力。3、网络谣言的危害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炒作成为了一种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段,一些信息发布者为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利用网民的猎奇心理,故意制造噱头,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掀起舆论热潮。网络谣言看似生存于虚拟空间,实则对现实社会影响极大。第一,它侵犯了被造谣者的隐私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给其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第二,网络谣言多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导致媒体公信力和政府权威性下降,危害社会稳定;第三,谣言信息多属庸俗文化,污染网络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第四,网络谣言导致的企业不正当竞争破坏了商业规则和秩序,触犯法律及道德底线。二、我国处置网络谣言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项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但现有的几部法律法规均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方面作了相关规定。如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者不得制作、发布、传播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散布谣言、侮辱或诽谤他人等内容的信息,违者若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