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经济理论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引言县域作为一种特殊区域,其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区域常见的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区域;二是行政区域;三是经济区域。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是从区域经济理论视野分析我省县域经济现状;三是按照区域经济理论要求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重点讲述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区位理论与区域分工合作理论1、区位理论与区位优势选择(1)古典区位论:从成本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韦伯,他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区位理论与区域分工合作理论1、区位理论与区位优势选择(2)市场区位论:从市场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德国学者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先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论”。(3)现代区位论:从成本—市场综合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艾萨德是现代区位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区位理论与区域分工合作理论2、区域分工合作理论(1)优势理论一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二是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学说。(2)要素禀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区位理论与区域分工合作理论2、区域分工合作理论(3)协议性分工合作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小岛清。协议性分工理论认为,两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相似,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区域分工仍然能够发生。(4)同产业贸易分工合作理论该理论对同产业产品的国际和区域贸易的原因进行解释。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1、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2、反梯度推移理论是指低梯度区域直接引进采用新技术,发展自己的新技术产业,实行超越发展,使得区域经济产业技术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区域产业机构演进理论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移动。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仅是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主导地位的依此更替,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产业素质提高,产业关联性强化,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开放性扩大。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干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一、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四)区域经济空间聚集理论1、极核式空间聚集理论极核式空间聚集理论即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汉森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2、点轴式空间聚集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空间聚集开发理论是极核式空间聚集理论的延伸。3、网络式空间聚集理论主张加强增长点与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推进,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二、从区域经济理论视野分析湖南省县域经济现状我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根据湖南省委办公厅湘办发[2006]17号文件《县域经济考核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县域经济考核分为经济强县市考核和发展速度考核。经济强县市考核的对象为全省88个县市;发展速度考核的对象为全省88个县市和鼎城、君山、赫山、资阳、苏仙、北湖、冷水滩、零陵、永定9个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