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之我见《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常规细则》总则第二条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每日幼儿活动的总和,可以相对划分为生活、运动、游戏和学习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入厕、睡眠、离园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细小繁杂,往往被大家所忽视,但却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抓好班级的生活常规管理活动是保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呢?一、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幼儿的自我管理优势,让幼儿参与班级的生活常规管理。《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中、大班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将组织能力强的幼儿安排为值日生或“小老师”,负责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常规生活活动。让幼儿督促幼儿,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让幼儿养成自觉的生活常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让幼儿做值日生或“小老师”,首先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孩子们认真、负责的态度,转变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其次,对于值日生的幼儿,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监督管理意识,同时也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这对于一些组织力强但约束力又差,或者是性格内向、不善表现的幼儿来说,都能为他们提供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正确、积极的与同伴交流,树立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自信心。比如:我们中二班有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他的聪明机制让老师喜欢,他的调皮捣乱让老师无语,他的表现过度好动、做事太“热心”,约束力很差,总是想出点“风头”,总会给老师惹出些“麻烦事”。后来,老师鼓励他做了两周的“小老师”。渐渐地小男孩自控力增强了,并且能很好的带动其它伙伴活动,同伴们也消除了对他的畏惧感,从此以后还真正成为了老师的“小帮手”。最后,可以更加激励班级幼儿以良好的表现积极争当“小老师”,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让更多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小主人,赢得其他孩子们的接受和认同。二、在一日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指引者。《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班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幼儿之间必然会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问题。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就能提高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尽量让每个幼儿尝试与不同的小伙伴之间的合作,多为幼儿提供当“小老师”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责任意识,提高幼儿为自我和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另外,在幼儿担当班级管理生活常规活动的主角时,教师切记不要撒手不管,一定要担当好指引者甚至是合作者的重任,细细观察幼儿在其中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做出不正确处理的情况下,要即时担当起指引者、合作者,积极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三、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良好的班级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单靠在园的管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了不让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脱节,老师还应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对幼儿的常规管理工作,这也是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