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首饰精品鉴赏之步摇学号:26姓名:林英【摘要】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步摇。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流苏或坠子。步摇自汉朝起始,自汉至唐,自唐而清,再没有离开过女性时尚舞台一步。应该说它的发展史很长久,其中,晋魏南北朝时期是它的黄金时期。【关键字】:首饰步摇发展史晋魏南北朝首饰精品鉴赏之步摇首饰指戴于头上的装饰品,现在广泛指以贵重金属、宝石等加工而成的雀钗、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首饰一般用以装饰人体,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东汉时期的步摇东汉时期的步摇,似乎与此有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后谒庙服,绀上皁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一爵九华”,《北堂书钞》和《太平御览》均引作“八爵九华”。爵,鸟雀;华,花也。“六兽”为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当时人们将此形象安排在步摇上,除了装饰,还有祛邪纳祥的含义。而“副笄六珈”,再一次将“步摇”与“副”联系在一起。估计在东汉晚期,步摇不再是单件首饰,而同假髻合为一体,成为假髻的组成部分。《舆服志》所提一爵九华、六兽及珠翠等饰物,都连缀在假髻之上,犹如商周“副笄六珈”上的六笄都连缀在“副”之上一样。故《后汉书·乌桓传》在记述乌桓妇女首饰时,将假髻和步摇两名合并,“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着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帼步摇。”“帼”,为巾帼,即假髻,将帼与步摇合成为“帼步摇”,说明两种饰物在当时业已合璧。步摇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步摇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步摇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呈花枝状,属单件首饰,使用时直接插在髻上;另一种则和冠身合为一体,被称为“步摇冠”。步摇冠多为北方居民所戴,主要鲜卑慕容部的风习。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中有步摇冠饰出土,其制以两条狭窄的金片弯成弧形,两相交叉,呈“×”字状;在金片的交叉处装有扁圆形钵体基座,座上伸出六根枝条,每根枝条上弯有三个金环,环上系有可以摇曳的金叶。单件步摇单件步摇,从晋人顾恺之《女史箴图》可以看到,图中插入发内的是一个底座,底座上伸出弯曲的枝条,枝条上栖有鸟雀,走动时必然牵动鸟雀摇曳。南朝梁范靖妻作有《咏步摇花》,描述了步摇的材质有金、琼玉、珍珠、翡翠等;形制为珠花、宝叶、剪荷、低枝等,而缺少《后汉书·舆服志》做说的鸟雀及动物,可能东汉至南北朝,步摇形制有传承,也有变迁。考古实物材料,北票房身村出土过“花树状”步摇,基部为牌饰(可能为史籍所称“山题”),其上有十数条分枝,枝上缠有小环和桃形金叶数枚,繁茂如花树。内蒙古达茂旗北朝墓,也出土类似的步摇,不同的是基部不是牌饰,而是动物首级,可能为“天鹿”之类的神兽。唐代步摇的使用很普遍,文献中可常见。从文物资料来看,其形制与魏晋南北朝相比有很大变化。一般多用金玉制成鸟雀之形,在鸟雀口中,衔挂下一挂珠串,人一走动,珠串便会摇颤。如韦泂墓出土的壁画、李重润墓出土石刻都有这种插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