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fy51856fy 2019/5/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目标:1学会一个“缘”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古诗诵读。课前,我们先来温****所学过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你们发现刚才的诗句里都有一个什么字啊?生:山。师:是呀,我国名山众多,数不胜数,其中江西的庐山便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来,让我们去欣赏下它的风貌吧。3(PPT庐山风光),让学生说说自己看的感受。师小结:这是你们看山的感受。4900多年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到庐山一游,他又有哪些看山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古诗。5师:诗题是什么意思?指生说。相机解释诗题,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题,指名读-齐读。二读通诗句,理解诗意:1苏轼游庐山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自由读,同座位互读。3指名读,相机评价学生的读音“岭、会认字缘”。4再指名读,评价诗的节奏、韵味。5师范读,让生认真听、用心想,看看从中感受到什么?6这是同学们初读古诗的感受,再次走进古诗,读懂它的内容。请同学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在小组里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5指生汇报。疏通诗意:庐山层峦叠嶂,变化多端,横看时,是一座雄浑的山岭,侧看时,就成了险峻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有不同的形态,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苏轼是按什么顺序欣赏庐山的?(方位顺序)2他变换了哪些方位?横、侧、远、近、高、低。出示(PPT点红词语)3从不同的方位,他都看见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一句。4指名读,相机评价:听出来了,不同的角度,景色截然不同。你的各不同读得好,读出了苏轼眼中变化多端的庐山。5何为岭?何为峰?指生说。6播放(PPT岭和峰)漫游庐山,横看是一座雄浑的山岭,侧看却成了险峻的山峰。师生合作读第一行。7让生想象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到了什么?师: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面目。相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7远远地看、走近些看、站在高处俯视、从低处仰望,指生说,配合(PPT远近高低的景色)一座山,形态各异,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8这庐山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生说,相机朗读、评价。9苏轼看到了庐山这么多不同的风貌,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指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相机指导感情朗读。10回顾整首古诗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古诗中有哪些收获感悟?引导学生理解从多角度去全面地看待事物,看待人生。11苏轼不愧是才子,他的题西林壁,是在看庐山、看人生,这样的诗篇,值得我们一辈子去感悟铭记,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漫游庐山、领悟思索吧!试着背背古诗。12指生背诗,配乐。13全班齐背。四课外拓展:苏轼的前几首描写庐山的诗。五总结:古诗给予我们语言的魅力、赋予我们思想的力量,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