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中“(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沛公。”“翼”是鸟的翅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像鸟儿张开翅膀庇护沛公。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如;《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还有动词活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3)词类活用: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4、词类活用:今天你E-mail了么?有手机就有VIP收费信箱,你V了么?前一例中的E-mail是指收发E-mail的意思。后例中的V则是指购买和使用VIP收费信箱的意思。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本身也是一种缩略。词类活用中国自古有之,在网络中只是变换成了字母词的形式。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影响力。古今语法上的差异周祖谟要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文言中自有一套虚词,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几类,总数有有几百个。这几类词中,只有少数现在还在使用,如“为”“与”“而”“之”等,其他大都不用了。“而”这个连词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中不用“而”,简直办不到,还不易找到代替它的词。还有“之”,如果写文章不用这个“之”,就得完全改变句式,才能说得顺口。或把单句换成复句,或把短句延展为长句,反而冗赘。古汉语虚词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的位置,古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也不难以领会这些虚词用在句子里的作用,从上下文的意思也可以转译为现代语。在语词上的差异的另一方面,是词类的活用。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古代词类活用,是古人书面语表达的一种方法。一方面,文章要写得简明,主要用的是单音词,双音词不多;另一方面,书面语还不能适应口语的发展,所以有词类活用。所谓活用的词,只是一种词义内涵的扩展,一种表达意念的手段,不是词类不分的混用。以今天对不同性质的词有一定用法的规律来看,古文里有不那么严格的地方,所以说是“活用”。例如: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远”是形容词,用作动词。量入为出。“入”“出”是动词,用作名词。将士披坚执锐。“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另外,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有表示使动的用法。名词、形容词又有作为动词,表示以为如何的用法,称为意动。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尔欲吴王我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类都是其例。下面谈谈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在句法结构上,有几种文言特有的形式,在现代汉语里是不那么用的。(1)“之”字结构,“之”字加在主谓之间。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2)“所”字结构。如: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3)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介词前。如:吾谁欺,欺天乎?何由知吾可也?(4)代词在否定句中置于动词前。于不我思,岂无他人?(5)强调宾语,宾语提在动词前,中间加“之”字。何罪之有?(6)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夜以继日。以上所说的都是最普通的情形。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表现形式似乎很难懂,其实难在古语词的意义上和一些虚词的用法上,而不是在语法上,因为古今语法相去不甚远。文言中有些造句的形式,如句中有表停顿的虚词“者”“也”,或句中有些成分省略,只要多读些,注意定语、状语、补语的习惯用法,并多与现代汉语做一些比较,也就不难理解了。词类活用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使用所学知识进行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一、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它表示在主语的支使下,宾语发出该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出现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四)数词和方位词的使动用法。(五)使动用法中的宾语承上或蒙下省略。二、意动用法(一)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动词的意动用法(二)意动用法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