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oc

上传人:435638 2019/5/10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薛红民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作用的美育将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进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的重要方面,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须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切入,从教学模式上去研究。为此,我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以学科基地为试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实践、提炼、归纳、总结。在我校已基本形成了“激发、体验、创造”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的实验、探索、研究中,我对“激发、体验、创造”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将此模式重点介绍。一、“激发、体验、创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首先,从近代教学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必须适应自然规律,应与儿童天赋的自然力相适应的理论,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从结构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教育应思考儿童自身思维的结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各国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上,普遍重视“自然发展”的教育理论,主张教学要适应儿童表少年的自然规律。其次,从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说,奥尔夫、柯达伊教学体系、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感教育,都具有“自然发展法”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他们从儿童、青少年“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游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演、画图画等形式去解释,再现音乐,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再次,真正的教育并非关于事物的学****而是对事物中的体验,音乐本身包括了表达、交流、创造等意义,那么音乐过程就意味着让学生到音乐活动中去体验、表达和创造的经验,探索并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打动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由此“激发、体验、创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地对所学学科的全面探索,让学生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实践活动中,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求知欲、敏感性、想象力,从而获得完整和全面的音乐享受。二、“激发、体验、创造”模式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音乐教育起陶冶感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寓教于乐,使人在愉悦中受到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人格,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配合着音乐的动,使枯燥的基本训练变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而且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统一起来,创造力则是更高的要求,更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作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