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尔企业文化培训海尔冰箱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一大冰箱品牌海尔冰箱是什么?目前,海尔正在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创造一个被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全球品牌!一、海尔的创业史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名牌战略阶段市场链流程再造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年创业以来,海尔经历了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年,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人单合一哲理的故事: 那是年月,“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因经营不善已亏空万元,面临倒闭的境地。主管部门在一年内派去三任领导,都没呆住。此时,上级让张瑞敏接手。迎接张瑞敏的,是堆积如山的管理问题,要求调走而已上交请调报告的员工不在少数。工厂点上班,点员工就走人,到点,人几乎都走光了;而厂区的烂泥路,下雨时甚至要用绳子绑在鞋上,不然鞋就会陷入烂泥中……车间里木头窗框都被员工砸下来烤火取暖了;玻璃破了没钱装,就挂一块塑料布,偷拿工厂东西的现象很多,甚至有工人在车间大小便……张瑞敏想: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要抓,但要根据工厂实际来制定管理制度,于是他订了个“条制度”,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偷拿工厂物资”。其后,这家破厂成了名闻海内外的海尔。  故事的哲理: 管理的要义就是从实际出发,符合现状的管理办法才有效;不符合现状的管理,目标再高也没有意义。“不准在车间大小便” 着眼实际,着手简单一、海尔的创业史名牌战略阶段年:砸掉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年,张首席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张首席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砸掉了台不合格冰箱,这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哲理的故事: 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台,明天就可以是台、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台不合格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海尔人已把它摆在了展览厅里,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牢牢记住它。可以说这个举动在中国的企业改革中等同于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改革。  故事的哲理: 企业管理的最大挑战,便是在事情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就果断采取措施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在次品依然紧缺时,海尔就看到了次品除了被淘汰,毫无出路!任何企业要走品牌战略的发展道路,质量就永远是生存之本。所以海尔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而海尔的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的不是数理统计方法,而是提倡“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干出来的”,从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入手,实现品牌经营。把台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掉! 观念转变是创新起点年:原西德驻华大使对海尔冰箱的高质量竖起了大拇指●海尔创业初期,技术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当时的商标是“琴岛利勃海尔”,后来逐步演变为“琴岛海尔”、“海尔”。●年,原西德驻华大使裴培义先生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考察。裴大使十分佩服年轻的张首席。一、海尔的创业史名牌战略阶段一、海尔的创业史名牌战略阶段年: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年月日,张首席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首席当时制定了“管理条”并严格执行,树立起了员工的信心。年:海尔荣获冰箱行业第一枚质量金牌●在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年月,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海尔靠质量起家,靠质量创出了名牌!一、海尔的创业史名牌战略阶段年:海尔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年月,市场出现寒流,家电市场价格下降;海尔冰箱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仍然被抢购。海尔以它的高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年,海尔先后获得国家颁发的企业管理“金马奖”、“国家质量管理奖”,为今后规模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