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族谱与乡村秩序.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族谱与乡村秩序.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5/10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族谱与乡村秩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族谱与乡村秩序莇剑门碧玉于2011/5/250:16:31发布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肃十年砍柴:族谱与乡村秩序羈2011-05-24刊《同舟共进》羇今年清明,我回到湘中的老家为祖父祖母扫墓。如果不是网络上的一件“奇遇”,我想我不会在短短几天,硬是把堂屋里樟木箱内二十余本族谱认认真真翻阅一遍。肄2010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四川的电邮,写信人姓李,家住宜宾,年龄和我相仿。他说他在一篇文章里知道我姓李,是湖南新邵人。他们家族是清代由湘迁四川,繁衍数万人,现在合族想找到湖南的“根”。我问他可有文字资料。他说,“文革”时族谱损毁殆尽,改革开放后族内长老凭记忆写下了始迁祖的一些信息。始迁祖为“大一公”,“康熙十六年由湖广省宝庆府邵阳县新立弘仁乙都第五甲北路庙皇金禹山地名石马江严村冲坐落地名新屋基”,迁到四川铜梁。膂由于年代久远且凭记忆写就,前面的“都”“甲”之类清代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未必准确,且很难考证,因为这类官方地名因朝代更替变动甚多。谢天谢地,四川这一李氏家族330多年来一直记得他们祖先“长征”的起点之“乳名”,这种由民间认可的地名,历数百年而不变易,无论官方叫它“某某都”“某某乡”或“某某公社”。我告诉他,敝族就在这一代居住,现在邵阳北路包括石马江、严村、新屋基一带在上世纪五十年来由邵阳县析分出来,和新化县析分的一部组建成“新邵县”,“新屋基”又称“新屋里”,是敝族宗祠所在地。由此看来,先生这一族是我们这个家族迁出。于是,我俩认了宗亲,且答应在下一年的清明回乡为他查询。薂我翻阅的那些族谱已是第四次修订。本族四修族谱已是1982年,但依然是竖排、繁体字、宣纸的古书装帧。专门有一册曰《迁徙分表》,从明成化年间开始,记载历代本族人迁徙的情况。但有些迁徙者信息十分详细,如某一年迁往某省某府某县某都,有些只是笼统地载上迁徙者的名字和迁往的省份。我想这种差异,应当和迁徙者本人的状况息息相关。有些人略识几个字,到异乡落脚且和留在湖南的同族亲人有书信往来,因此本族修谱时能记载详细信息,反之则信息简略。蚈查阅《迁徙分表》,更能理解“湖广填四川”之说。本族往外迁徙最集中的时间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部分迁往四川,亦有一小部迁往陕西、贵州。迁徙分表按照年代的先后秩序排列,在康熙年间,我查到了“大际迁四川”,“大”是本族的字辈,为江西迁湖南后的第十四世,本人为二十六世,“大”字辈徙川者有多人,唯大际公的年代相近。因此我认为这位“大际”极有可能是四川宗亲所言的始迁公“大一”。因为彼处是根据老人的记忆记录下来的,难免有错讹,且“一”“际”韵母相同。当然,这仅仅是推测,四川的宗亲不免有些遗憾,他寻找远在湖南的“根”到此算是十分接近史实了。白云苍狗,陵谷变迁,要完全还原三百多年前祖先走过的路,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他们只是一些籍籍无名的湖湘农人。膆已是互联网时代的21世纪,那位四川的宗亲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根”,很让我感动。究竟是什么一种力量让一代代中国人对故土和宗族如此看重,对祖先是如此敬重呢?“祖先崇拜”几乎是中国人一种准宗教。我以为,是由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决定的,多数中国人合族而居,乡村的自治秩序主要是由宗族来维护的。宗族的权威来自对同一祖先的认同。而传统中国社会的多数人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