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ppt

格式:ppt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0/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重点问题
早期国际分工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现实意义
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类型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阶段
形成和发展阶段
新的发展阶段
一、早期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
比较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X产品
Y产品
劳动天数
产量
劳动天数
产量
分工前
A国
1
1
2
1
B国
2
1
1
1
世界
3
2
3
2
分工后
A国
3
3
0
0
B国
0
0
3
3
世界
3
3
3
3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二、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里昂惕夫反论
(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俄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
(1)在各个区域内各个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域际间或各国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2)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只有两个区域或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4)两个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
(5)两个国家或区域中,一个资本较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低,另一个劳动力较丰富因而工资相对低。
(6)生产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赫-俄模型的基本内容
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完全代替的,所以生产不同商品对各种要素在量上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商品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可以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这种分工并进行贸易的最终结果导致两种要素在两国间重新配置,使两种要素相对价格分别在两国国内趋同。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
价格差异
成本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二)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
传统上,人们认为美国属于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德国家,因此按照H-O模型原理,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法经验检验结论,与人们这一印象相反。
继里昂惕夫之后又有很多学者用此方法对不同国家作了类似的检验,结果千差万别,有的符合赫-俄模型,有的与之相悖,并没有统一结论。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简单的有许多假设前提的抽象模型都无法说明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现实。
第三章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