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异彩纷呈的傈僳族民族文化.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异彩纷呈的傈僳族民族文化.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1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异彩纷呈的傈僳族民族文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异彩纷呈的傈僳族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06-01
千百年来,生活在“三江并流”腹地的傈僳族人民以顽强的斗志与大自然作斗争,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传承了许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维西傈僳族文化因其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傈僳族聚居区中独树一帜,成为全国58万傈僳族人民的文化精髓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迪庆香格里拉文化。
一、傈傈族音节文字及其贡献
澜沧江畔叶枝镇新洛村傈僳族农民哇忍波创造的一套傈僳文字,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国家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有关学术论著称之为“傈僳族音节文字”,其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傈僳族文献资料。
作为当地第20代祭天主持人的哇忍波,看到傈僳族苦于没有文字无法记录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使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他就用心钻研傈僳族语言特点,注意观察自然万物,经过多年努力,于1932年发明了音节文字,哇忍波用自己创造的音节文字记录了24部祭天古歌,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神话。专家从哇忍波遗物中还发现了三幅印在獐皮上以12生肖标示方向的八卦太极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教授陈久金,木玉璋曾著有《哇忍波獐皮书中的傈僳族太极图》一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山羊的歌舞――阿尺木刮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木刮最有代表性。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远古洪流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幸福生活,可承袭前人流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完。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同时“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口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目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继成》。
三、绚丽的民族服饰
清朝乾隆年间余庆远所著《维西见闻录》曾对古代傈僳族衣着服饰作过详尽记载“男挽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裤及膝,衣齐裤,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据考察,现代傈僳族中尚保持着“编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