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咀嚼诗歌意境,提升人生境界-中学语文论文咀嚼诗歌意境,提升人生境界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思维跳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典诗歌知识容量大,审美要求高。要读懂读好古典诗歌,不能仅停留在诗的表面语义,而必须透过表面语义,去咀嚼、领会深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及美的享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古典诗歌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欣赏作品中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抒发感情时创设的一个空灵的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观察、想象或描绘的物象、画面融合的产物。在赏析诗歌时,如能引导学生进入此境,必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和审美享受。然而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师必须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修养,正因为如此,古典诗歌教学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常常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古典诗歌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和体验、欣赏其中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分三步来引导学生。一、把握诗中之“象”,组合画面,引发冥想与体验大凡作者写诗,都是因情而作,情感的流露一般要寄托于现实可感之物。注入了诗人特定情感的可感之物,就是所谓“象”(在诗歌理论中通常称之为“意象”)。因为不同的“象”的采用,诗歌可按内容分为田园、山水、边塞、咏物、咏史等。作者将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寄托于山水、田园、史物等抒发出来。学生在诵读诗歌时,首先应关注这些景、事、物,即“象”,然后调动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一幅幅图景正是作者情感驰骋之地。作者或写景,如崔颢的《黄鹤楼》,写登楼远眺,一空楼,一人,空旷的天空独有白云,在此环境中,人自然会生出寂寞孤独之感;或写事,如杜甫的《石壕吏》向我们展现了安史之乱时百姓家园生活破碎的悲惨图景;或以“物”为象,如杜牧的《赤壁》,作者只写深埋地下的折戟,由此读者联想到当年赤壁之战的情景,在此历史背景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些诗歌作者将景事物都融入诗中,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画面,表达自己深沉复杂的情感。如辛弃疾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了大雪飘飞的塞北,军营士兵的生活情景及与朋友饯别的场面,茫茫远去的雪山路。学生借助想象呈现出一幅幅画面,不能不说给了我们一种极美的享受。有了这些画面,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二、扣住绘象之辞,深入意境,体会思想与情感诗歌的意境包括“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对于“有我之境”,诗中的绘象之词,就是作者为情感流露遣词炼句的结果。如李白的《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无穷愁绪涌上心头,坠入不称意的苦闷中,以散发归隐表示和黑暗社会决裂之情,极度宣泄的思想可见一般。有些诗歌在选词当中伴随修辞方式的使用。如曹操的《龟虽寿》,以“老骥”、“烈士”自喻,表明自己志在千里,壮心未已的壮志豪情。还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采用夸张修辞表达自己心中愁绪的深长。“无我之境”则是作者将自己隐去,含蓄深远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此学生较难理会,须有切身的感受。当读者在想象与感受中让画面萦绕于心之时,自可借助绘象之词将自己置身其中,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幽静的山间,在此采